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3月统一练习(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30750字。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3月统一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第。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
(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 )
【链接材料】
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A. 诸侯相侵伐
B. 轩辕乃习用干戈
C 教熊黑貔貅軀虎
D.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2. 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 )
A. 《秦汉》 《星斗》 《天下》 《家国》
B. 《摇篮》 《古国》 《星斗》 《择中》
C. 《家国》 《星斗》 《天下》 《秦汉》
D. 《摇篮》 《古国》 《择中》 《星斗》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 )
A. 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 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 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 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 夏鼐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
D. 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5. 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
B.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
C.属于人类驯化野兽,不能证明“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符合“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
故选C。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