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92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
材料二:
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文意贯通应是异文取舍的主要标准,“沧海一粟”广为流传,似乎不容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有人认为,之所以《赤壁赋》中出现“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议,是因为后人传抄失误,进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
B. 材料二中“有些学者不把一粟”释为“一颗粟米”,而将“粟”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作者认为这种说法虽讲得通,但有值得质疑之处。
C. 讹误字现象在传世的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讹误字会影响人们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比勘同一文献、运用汉字相关知识可以判定讹误字。
D.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细节更加在意,更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可知,某个汉字的读音要关照到大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如果大众不认可,那么该读音就是错误的。
B. 材料二认为,“沧海一粟”如果改成“浮海一粟”,会导致学生对“粟”字产生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赤壁赋》原来的理解。
C. 刊行较早的三个版本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可信度最高,表明虽然“沧海”一说被广泛流传,但“浮海一粟”才是最正确的版本。
D. “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论可以促进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获得创新。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字和词语的使用以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重”的一项是( )
A. 湖南省的一名小学生致信教育部部长,认为《沁园春•长沙》词作的结尾应是句号或感叹号。而不应使用问号,获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肯定。
B. 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已经成了死文字,因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学者都无法找到破译其含义的密码,这些古文字已经成为千古谜团。
C. 《新华字典》贯彻规范,跟进时代,科学修订,适量增补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网络新词,如“点赞”“卖萌”“拼车”“二维码”等。
D.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是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广受好评的作品,还有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
4. 三则材料都提到“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争议,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 有观点认为,“沧海一粟”流传了千百年,这背后一定有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因,或许是朗朗上口,也或许习非成是,今天想纠正为“浮海一粟”,既不现实,也没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答案】1. A 2. D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借人们热议“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话题引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无论是读音,还是文字和词语,都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
②材料二侧重阐释人们对“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不同理解,并分析了产生两处异文的可能原因。
③材料三侧重以人们对“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分析为例子,论证了“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喜爱越来越深入文化的内里”的观点。
5. ①词语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的使用和流传要符合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要求。“沧海一粟”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逐渐为世人广泛接受,现在再去纠正它,并不现实,也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②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沧海一粟”的“沧”可能是讹误字,但它意境开阔,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里,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能力。
A.“是因为后人传抄失误”错误,或然变必然。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是“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疑似”不能理解为必然是“后人传抄失误”。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未婚夫和爸爸①
【俄】契诃夫
“我听说您快要结婚啦!”在别墅舞会上有个熟人问彼得•彼得罗维奇•米尔金。米尔金一听就火了:“这是哪个混蛋告诉您的?”
“大家都这么说,何况凭种种迹象也看得出来……前几天我遇见康德拉什金本人,他亲口说的,你们的事全妥啦,只等从别墅搬回城里,立即举行婚礼……”
“活见鬼……”米尔金想道,“就因为我天天在康德拉什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