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10 8:13: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10字。

  河南省许昌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150分钟  150分)
  考生须知:
  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4);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③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题13);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20)。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8、19、21、23.本卷拔高题:题9、14.
  4、本卷测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好生活的创建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作为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的创建不仅受地理环境、行业特色、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负面心理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利于创建美好生活。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蕴含的深厚善念能够启发人们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会。例如,在善念启蒙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论”为起点,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善的基因。
  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和为贵”的价值旨归有助于养成包容、开放、平和的社会心态。“和”追求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不同事物间的和合共生,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和合”的生活状态,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与人“和而不同”“爱人若爱己”的相处模式、人与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以实现各民族“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这种理念,有助于人们培养心胸宽广、爱好和平、尚中贵和的意识,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谐的精神积极化解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心理,促使人们和睦相处,为创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态。
  (摘编自张红霞《弘扬传统美德创建美好生活》)
  材料二: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最初是指声音相应和,后来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义。“和”在金文中有“和谐”“协调”之义。在先秦时期,“和”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内心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作为儒家提倡的一种美德,最早出现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负面心理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
  B. “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走极端,凡事希求平稳,中国这种中庸的处世态度,对构建国际和平社会有益无害。
  C. 自身强大而“内圣”,外界则效法并自愿或主动进行联合,即通过提升自身修为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达到世界的和谐。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不假外求的内省思维,能够以德服人,无须靠武力征服就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安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和”的内涵及价值取向,不过材料二的内容更丰富、翔实。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
  C. 材料二阐述“和”与“和而不同”的含义,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认识其意义。
  D. 我国传统文化对“和”的含义有多种角度的理解,但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主张“和睦”“和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C.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D.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出自《孟子•告子上》,体现了孟子典型的“性善论”观点。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实现和平、创建美好生活与“和而不同”有什么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无须靠武力征服就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安宁”错误,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每人自愿修身,然后再推行礼仪,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宁”可知,以德服人只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安宁”,未必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愁风雨(节选)
  朱以撒
  当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共有的家园,共同对风雨有一种很敏感的要求时,他们身上的自然情调就不容置疑了。他们更多地归属自然,除自己的劳作付出之外,更多地要靠天吃饭。年成的好坏,不在于今年和去年下气力有多少差别,而在于天候,这是农家不可掌控的。每一阵风有每一阵风的意义,凭风向可以决定收割南边或北边的稻子;每一场雨有每一场雨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