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高中、南宁三中等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12 15:19: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380字。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嘤嘤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摘编自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整个宇宙中,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不止包括自然声音,还有人为创造的声音。
  B. 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类型具有相对的优越性。
  C. 声音具有色彩感,实验中发现生活中人们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会有不同色彩的感觉。
  D. 声音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B. 心境不同,诗人对声响感受也不同,“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
  C. 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代替了创作主体。
  D. 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语,是为了证明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B. 材料一举了美国学者请学生听音乐绘画意象的事例,目的是论证声音是具有色彩感的。
  C. 材料二第四自然段用“然而”“一旦”“更”等词,表述准确,使行文流畅,富有逻辑。
  D. 材料二运用《老残游记》和《巴黎圣母院》中有关声音描写 例子从正反角度展开论证。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
  A.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5. “纸上有声”是前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根据材料二及此文段内容,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声音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错,原文说的是“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选项去掉条件,显得武断;原文说的是“任何人”听声音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没有说作家描写声音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头刘满囤
  秦兆阳
  老头子刘满园有个好儿子和好儿媳妇,儿子名叫刘大杠,媳妇名叫王兰英。两人结了婚,分得了十二亩好麦苗地。
  开春过后,天气好像比往年暖和得更快。满囤老头子现在不在家里待着了,看着男女青壮年的拨工大队排成排在地里,唧唧嘎嘎说说笑笑,一个个都通红着脸……看着看着,
  老头儿就上了做活儿的瘾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