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01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90字。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01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早期,在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但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河流为什么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②这里需要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被“决定”的是一个上限或下限,超过或突破极限当然不可能,但是在这个极限之内,人可以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如约旦河的供水量是有极限的,开发粗放的耗水农业只能维持有限的农田。以色列人用暗渠管道取代明渠水沟,以喷灌取代漫灌,同样的水量就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而且,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
③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河流互动。人类与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动,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态。在人类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地理信息,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也难以做出完全自觉、自主、理性的选择。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完全有意识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④首先,自然环境的变迁。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其自身的规律。 人类早期很难了解这些规律,甚至连规律这样的概念也未必有。即使到今天,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的探索手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人类活动如果正好顺应了变化,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便奠定了某种文明的基础。
⑤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要高2~3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和耕种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管理、防卫、建筑、祭祀、制作玉器等工作,形成以陶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聚居于长江下游良渚的先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良渚文化的年代不比陶寺晚,水平不比陶寺低,却没有延续发展下来。这时的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量大,沼泽湿地普遍,地面积水过多,形成湿热的气候,传染病流行,难以消除。加上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土壤黏结,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一般推测,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⑥其次,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和其他基本资源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早期阶段、文明的初期阶段,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定性作用
B.人类与河流互动,且互动的形式或程度不同,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文明形态。
C.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迁离而中断。
D.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加剧,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引发黄河河水泛滥,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区农田荒废。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但在哪些方面起决定作用,决定到什么程 度,不同地域是有差别的,因为人类与之互动是不同的。
B.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但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类具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利用既定的自然条件充分拓展发展空间。
C.虽然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及其他资源为人们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了条件,但人们优先考虑的往往是生存需求或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D.一个政权在选择自己的制度时,总是考虑其是否适合地理环境,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从而发挥制度的最大功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3分)下列材料是否可以支持某段观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限制了古希腊人的发展,但希腊人早就扩散到周围的岛屿,并且越过地中海进入北非,渡过爱琴海到达小亚细亚,这才创造出希腊文明的奇迹。——可以支持第②段观点
B.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伏尔加河及其流域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欧亚大陆居民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可以支持第④段观点
C.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可以支持第⑧段观点
D.气候普遍变冷,北半球群体开始南迁,个别群体迷失方向,往北迁徙。有的群体死亡灭绝,但有的群体偶然发现冰雪层可以隔绝冷空气,他们在冰洞雪屋中找到栖身地,因此 免于灭绝,从此在北极圈内生存繁衍。——可以支持第⑨段观点
4.(4分)画横线句子中的“任何”和“往往”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6分)有人说:“黄河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定性作用”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可知,原文有“往往”“基本上”的限定。
C.“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迁离而中断”主次颠倒。根据原文“……形成以陶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可知,陶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原文“一般推测,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可知,而良渚文明未能得到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得良渚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D.“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区农田荒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但中游的开发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