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90字。
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150分钟150分)
考生须知:
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5);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9);③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题11);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19)。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3、5、9、16.本卷拔高题:题8、16、19.
4.本卷测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为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在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上去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的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鉴。《红楼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作者亦只预备藏之名山,或竟覆了酱瓿,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是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似的,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优劣,只在写书的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所写的人、事都是以过去经验作为蓝本,经过作家的心灵创造、想象而来的。
B.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红楼梦》这类书的作者并不刻意隐秘什么,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
C.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D. 《红楼梦》《金瓶梅》都写了家族败落,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红楼梦》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看得越熟,趣味越多,体会越多,收获越多。
B. 民众向来以大团圆为美,而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C. 《水浒传》在许多地方是过火了一些,不及《红楼梦》温厚,根本原因是作者创作的动机不同。
D. 因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将真事隐去”,不得已“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含蓄风格”的一项是( )
A.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写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第八回,薛宝钗出场:“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C.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D. 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4. 请说说材料二前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5. 材料一中说“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请以你的阅读积累,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发于哀思的作品是如何“含蓄”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错,原文为“他们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非完全不想被世人知遇。
C.“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错,根据材料二中“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可知,“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并不是《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真正“外因”,“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的背后是清朝当时大兴文字狱。
D.“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错,根据材料二“《金瓶梅》来说吧……但读它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缺少那种可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作者认为《金瓶梅》缺少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客厅里的爆炸
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匆匆进了里屋。
做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
忽然,啪的一声,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