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20字。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为国际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我们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共同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让我们向共建“一带一路”所有的参与者、建设者致敬!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纵观人类发展史,唯有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收获累累果实,才能建立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长久之功。这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责任。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摘自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2023年10月17日)
材料二: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精辟概括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总结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着眼于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擘画未来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为各方坚守合作初心,牢记发展使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凝聚了信心和力量,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丰硕成果,这是与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分不开的。
B.材料一既有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成果的总结,又有对昂扬奋进地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美好期许。
C.材料二第二段中的三个“顺应”,从“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休系变革”“各国人民幸福生活”的角度,总结“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D.材料二说,尽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全球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仍然要有定力,要有信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响应,这些国家也因此而受益。
B.部分国家信心不足,因此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凝聚信心和力量。
C.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合作平台,说明中国影响力得到世界认可。
D.虽然文明、文化等有差异,但是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休”,所以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古语“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贴切地形容了“一带一路”从提出倡议到收获成果的过程。
B.材料一第二段,两个“不是……”和一个“而是……”形成对比,突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实干精神。
C.材料二第三段,“十字路口”“新框架”“最大公约数”“新动能”运用比喻手法,增强了论述的形象性。
D.材料二第四段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引用中的引用,形象地表达了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的意思。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内容 成果
政策沟通广泛深入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截至2023年6月底)
贸易畅通便捷高效 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2013-2022年)
资金融通日益多元 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底)
民心相通基础稳固 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
(摘编自《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
A.从图表来看,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
B.10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与共建“一带一路”为其注人新动能有关。
C.资金融通日益多元,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符合共建国家利益。
D.广泛开展合作、交往有利于巩固民心相通基础,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
5.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材料二“行文的逻辑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①
杨志军
一进入玛沁冈日牧马场的地界,就感觉大地的绿是厚墩墩的,草密了,也高了,或者说哪里草厚绿深哪里就是牧马场。父亲和日尕的精神几乎同时好起来,都是扬头眺望的样子。父亲说:“尝尝,多新鲜的草啊,这样的细叶莎草,在别处是没有的。”日尕便低下头来,轻轻撕了一口,用舌头顶着嚼子吃起来。但也只能尝尝,有嚼子就不能吃个痛快。再往前走,又看到了大片绿得汪水的苔草和羊茅,看到已经结了籽粒的大黑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