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20 15:49: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550字。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说,取得了在物理学界被普遍公认的地位。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英国米尔沃顿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托马斯•杨。经过学习和探究,他最终形成了光具有波动性质的想法,这个认识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独有的基本特征。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但是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振幅相同的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处在高峰时,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但是,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
  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作“反相”——那么在它们重叠的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想法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形: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就好像有两个人同时在左边或者右边拉你,它们的波峰和波谷都得到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时,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正好互相抵消了。这一大胆而富于想象的猜测使杨激动不已,他马上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报告,阐述了如何用光波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现象,甚至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了光的波长应该在1/60000~1/36000英寸之间。
  1807年,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第一次描述了他那个名扬四海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跻身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五个实验之列。而在今天,它更是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每一本中学物理的教科书上。
  (用波动来解释条纹干涉)
  杨的实验手段极其简单: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干涉条纹。
  杨的著作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物理史上的第二次“波粒战争”开始了。波动方面军在经过了132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但它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微粒大军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波动说的士兵们衣衫褴褛,缺少后援,只能靠游击战来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杨的
  1. 下列对原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相:若两列波波峰(或波谷)同时在某点相遇,则可以称两波在这一位置反相。
  B. 干涉条纹:光的干涉实验中,由点光源射出并穿过两道狭缝后相互干涉的两道光。
  C. 波粒战争:“波动”派和“微粒”派两大阵营对光的性质进行的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争论。
  D. 泊松亮斑:由泊松发现并命名的,在圆盘衍射实验中出现的位于圆盘阴影正中心的亮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托马斯•杨大胆而富有想象地用光波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现象,表明科学研究也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
  B. 无论微粒说怎么努力,也难以说明两道光叠加在一起怎么反而会造成黑暗,这说明了微粒说已被彻底推翻。
  C. 结尾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手法来描述波动学说迅速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科普文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D. 作者在介绍第二次波粒战争时,使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使文本的内容更准确,更生动,也更有说服力。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推理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列波在某点反相,它们会互相抵消,这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结果你会原地不动,运用了类比推理。
  B. 托马斯•杨认为普通的波都会呈现“干涉”现象,如果光是一种波,那么光也符合“干涉”现象,运用了演绎推理。
  C. 在泊松看来,将菲涅尔论文中的理论应用于圆盘衍射时,得出的结果会十分荒谬,这说明波动理论不合理,运用了归谬法。
  D. 阿拉果认为如果实验结果是有一个亮点出现在圆盘阴影的正中心,那么菲涅尔的论文就是正确的,运用了条件推理。
  4. 下列对文中两个实验 图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光源面前放置带孔的纸张是为了得到一个点光源以排除其他光线的干扰。
  B. 使光穿过带有两道狭缝的纸张,可以得到波长完全不同的光线,便于研究。
  C. 两列光波在某点波峰叠加,会加强形成亮带,波峰波谷叠加会抵消形成暗带。
  D. 在圆盘阴影的正中心的亮点,符合光作为波的性质,这一结果具有说服力。
  5.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将科学发展史演绎得趣味横生。试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波动说战胜微粒说的过程写得充满戏剧性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若两列波波峰(或波谷)同时在某点相遇,则可以称两波在这一位置“同相”,而非“反相”。
  B.干涉条纹是指“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形成的“明、暗交替的条纹”,而非“两道光”。
  D.“由泊松发现并命名的”错误,“泊松亮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且看清花摘美酒
  徐芳凝
  摘酒,单单这两个字,含在口里,就会让人津齿生香,忍不住连心头也会隐隐一颤。摘花,摘茶,摘菜——花可以摘,茶叶可以摘,菜可以摘,皆因它们是具有固态的形体,可以拿取,可以摘掐。而酒,这种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这种令多少男儿热血沸腾的精灵,居然也可以用来摘?
  酒醅在窖池内深埋数月,发酵成熟出窖,运至甑锅旁,均匀掺拌新的五谷原粮,然后一锨一锨手工装甑。装甑的活儿很有讲究,并不是简单地把酒醅盛进甑锅就行,而是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