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21 19:13: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0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770字。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
  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
  (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同嘴巴与眼睛不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果沦为记载历史的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   )
  A. 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 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
  C.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D. 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   )
  A. 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
  B. 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
  C. 《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
  D. 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
  B. 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也不能算作真正的诗。
  C. 吴伟业认为“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
  D. 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的观点,实在地丰富了“诗史”传统。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B. 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 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
  D. 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错,依据“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可知“诗史”可以佐证历史,但不一定是其“主要价值”。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属于“以诗证史”的方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
  故选A。
  【3题详解】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制礼以导民志,乐以和民声,政以一民行,刑以防民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1】,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