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10字。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市美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等问题出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其所包含的“意象”“意境”“气象”等概念范畴组成了一个强大系统。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属于传统,而且也属于现代。叶朗曾反复强调,“美在意象”并非自己首先提出,而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的许多学者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种趋势,那就是人们在学习和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仅仅用西方美学阐释中国美学的方法论之弊,从而转向重视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并以此为基础,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沟通,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思想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意象美学研究试图融合现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相互比较、阐释与论证,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如叶朗借鉴西方现象学意向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张世英以海德格尔所代表的“显隐说”来展示传统“意象说”的当代意义等,都体现了这一努力。
(摘编自毛宣国《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相对于前人而言,无论从学术现代转型讲,还是从成果数量看,都有可观之处。单就意象研究而言,知名学者叶朗先生就有“美在意象”的努力尝试。但需要指正的,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的理论探索,既有积极借鉴西方理论的可取之处,亦有批判不足而遮蔽了中国自身特色的地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都认为不能全盘采用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美学。
B. 材料一指出,意象既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因此具有很强的统摄力。
C. 材料一认为,从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出发,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沟通,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趋势。
D. 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意地寻求“微”“隐”,这与强调“显现”“敞开”的西方文化明显不同。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在学术转型上还是成果数量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都超越了前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B. 中国画并不太在意对“形”的刻画,而是强调“无形”,追求艺术本体的“不可见”“无定形"写意画是其创作主流。
C. 中国传统诗歌具有“从不明说.全凭暗示"的特点,这是由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决定的。
D. 研究者只要能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就不会出现龃龉不合的情况。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头指出中国当代意象美学的特点及重要性,为后文论述其重要研究价值打下基础。
B. 材料一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例、阐明中国艺术家的一些观点和命题可以在审美实践中验证。
C. 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观点鲜明。
D.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首先提出话题,然后再层层深入分析,最后补充论述,思路清晰。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叶朗的“美在意象”理论,但作者的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同是鉴赏凡•高《农妇的鞋》,海德格尔和郑湧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意象既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因此具有很强的统摄力”错,根据材料一中“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可知,意象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统摄力,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胡声声
宋向阳
在七步楼附近的小巷里,锔匠何成摆了个摊子。头几日,何成一件活儿也没招揽到。他不急不躁,拿出一把二胡,满脸沉醉地拉出动听的曲子。渐渐有人围拢过来,在他旁边兜成圈子。曲罢,何成冲大伙一鞠躬,笑道:诸位,谁家里要是有瓷器啥的不小心碰了,可以找我来锔。有人哈哈一笑,说:“没问题,再拉个曲子吧。”又有看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