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30 15:39: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6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50字。

  河南省TOP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二)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则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雅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理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极财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还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迟胃经细致论析过的那肿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各异,但暴调相信的乡”——也被彻庭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10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异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粉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休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睛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域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快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 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鲁迅的小说创作处于辛亥革命之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联紧密,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 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C.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 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人 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B.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县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因此原本可以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C.乡土文学在鲁迅一代的作者之后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莫言在内的寻根作家的崛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子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镇一般思想凝滞不前的所在。 B.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C.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英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D.莫言乡土小说的“回归”趋势,与鲁迅小说在对“乡土”的离弃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但是都对乡土文学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4.下列对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解说,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淀》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伏击战。 B.《边城》中写湘西每到端午不管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头画王字,午饭后还会赶去看划船比赛。 C.《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D.《哦,香雪》开篇没有一句话正面描写城市,仅以一列象征城市的火车为读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祝福》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滴墨 詹文格
  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
  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①墨中见天地、见生死、见雅俗、见性情……
  凝结在凡尘俗世的墨,带有双重属性,②它曾见证了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也亲历过染缸一样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涡巨浪,亦真亦幻,载沉载浮。审视被岁月发酵的墨水,就像一场神奇的化学反应,在时光的容器中升华沉淀,生成崭新的事物。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