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4年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61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4年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可以达到肉眼不可见的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微塑料可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初级微塑料是指在微尺寸范围内特意生产和使用的塑料微珠,比如用于磨砂洗面奶、美白牙膏以及部分医疗药品的塑料微珠。次级微塑料则是由塑料垃圾在各种物理磨损以及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颗粒。
微塑料主要是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因其尺寸小,故而微塑料的污染具有隐蔽性。随着塑料制品使用量的增加,微塑料造成污染的风险也变得更大。近年来,在水体、土壤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的踪迹。
微塑料的吸附作用会造成复合污染。自然环境中存在大量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不太容易溶于水。微塑料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相遇,会聚集形成有机污染球体,并在自然环境中到处游荡。
由于微塑料无法被生物体消化吸收,因而微塑料进入生物体后,会致使生物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此外,增塑剂、抗菌剂、阻燃剂等含有微塑料的添加剂,如果进入生物体,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功能,甚至诱发遗传畸变。
微塑料自然也会危害人类健康。微塑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再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微塑料虽然可以被排出,但仍有少数遗留。遗留在体内的微塑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研究人员已经陆续在肺、肠道、胎盘、血液等人体组织中检测到微塑料。2022年,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科学家团队首次在人类母乳中检测到微塑料,这一研究表明微塑料并不像人类所设想的那样是惰性的,而是会穿过细胞膜并转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引发人体局部或全身反应。
治理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污染防治的重要课题。与微塑料污染作斗争需要企业、公众、政府的长期奉献和共同努力。相关企业应尽可能使用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公众应减少使用塑料的频率,选择天然环保的替代品;政府应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这些都是降低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方法。
(取材于马倩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全球塑料生产和使用量的增加,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问题。微塑料也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当前,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检测和降解微塑料。
目前对微塑料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技术主要有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其中拉曼光谱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已成为最常用的两种检测技术。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微塑料一般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形状多样的均匀塑料颗粒。
B.在微尺寸范围内特意生产和使用的塑料微珠是初级微塑料。
C.增加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会加大微塑料所造成的污染风险。
D.微塑料并不是惰性的,它会穿过细胞膜并在人体内部转移。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微塑料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塑料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聚集形成有机污染球体,造成复合污染。
B.微塑料在生物体内无法被消化和吸收,因而会导致生物体营养不良。
C.含有微塑料的添加剂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功能。
D.微塑料进入人体后部分可被排出,未被排出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是最为常用的微塑料定性定量降解技术。
B.微塑料的降解方法只有生物降解、高级氧化法降解和光催化降解。
C.PET 塑料之所以成为微塑料污染治理难题,只因为它应用得广泛。
D.马尾藻纤维素结构材料因其良好的性能,可代替塑料加工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菌-酶”协同系统在酶法降解中引入特异性微生物,属于生物降解。
B.“菌-酶”协同系统应用推广后,可以从源头杜绝所有微塑料的产生。
C.人们如果食用了塑料制品包装的食物,有可能将微塑料一同摄入体内。
D.人们如果佩戴劣质无纺布口罩,可能将口罩布含有的微塑料吸入体内。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应对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措施。(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川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