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00字。
福建省南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艺术的世界中,神话是当之无愧的源头。相对于“艺术”这一概念而言,神话是一种“先验”的形态,因此,在对神话这种艺术进行阐释时,就需要一个恰当的角度。其中,时间与空间在人类的经验中构成了最初的直觉。相较于空间的具体性,时间则因其抽象性,更多地触及了人类的感知与想象能力,白天与黑夜的交替、春夏与秋冬的轮转,帮助人类形成了最初的时间观念,这些表现在神话中,便使得神话叙事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味。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尝试着用诉诸视觉、听觉、知觉等感官的不同艺术媒介来复现神话的诸多“时刻”。在这些媒介中,神话的时间有着不同的表达形态,它或是在凝滞中蕴含着张力,或是在延宕中凝练出永恒,或是在循环中透露出变迁,艺术的传达既表现出神话时间的多元内涵,同时也间接地描摹出人类思想与精神的历史变动。
以诉诸听觉的媒介观之,神话的最初讲述者以语言描绘神话的场景和想象中的英雄,使听众从大家共同了解的语言中了解神话的样貌。听觉之所以能够帮助人类形塑神话,是因为讲述者口中声音的传输不同于视觉与触觉,也不同于人在阅读时在心中唤起的感觉,而是借助于似断实连的声乐与人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从而在人的感觉层面产生暂留效果,这与时间的绵延有着天然的联系。声音由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时候,这种声乐就会在人的脑海中幻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对人的想象产生长久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神话直至当下仍经久不衰的原因。
早期的口传神话不仅通过声音的传输塑造了初期的共同体社会形态,而且通过声音在人类大脑中的暂留使人们获得神话记忆,这造成了时间在听觉艺术的神话叙事中呈现“延宕”形态。随着人类语言的不断成熟,神话逐渐摆脱了早期的粗糙描绘阶段,而被赋予了越发成熟的叙事外观,这促成了早期英雄史诗的诞生。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聆听史诗,是试图在繁琐的日常时间中保留一种神话时间,这种时间能够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延宕下去,因此能够给人以强烈的神秘、崇高的感受。传承千年的史诗虽然之后有了凝固的文本化形式,但像《格萨尔王传》这样的作品,仍然在中国的西藏、新疆等地流传,“雄狮大王格萨尔”“九头魔怪鲁赞”的故事,在反复的传唱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这构成了中国广袤的西北地域上不同民族所享有的共同神话记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依靠讲述者传播神话的实践,神话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容,这可称之为“新口传神话”。比如借助新的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神话进行阐释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切入,相较而言,时间更多地触及人类的感知与想象能力。
B.神话时间的表达形态包括凝滞、延宕和循环,这些形态主要通过视觉艺术媒介传达神话的多元内涵。
C.神话的最初讲述者通过语言描绘神话的场景和英雄,这种诉诸听觉的传达方式与时间的绵延有联系。
D.随着人类语言的成熟,神话叙事摆脱了粗糙描绘阶段,早期英雄史诗的诞生是这一转变的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觉之所以能够帮助人类形塑神话,与声乐能在人的脑海中引发想象,将听觉形象转换成具体的画面有关联。
B.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神秘、崇高感受的追求,是“雄狮大王格萨尔”等神话故事传唱至今的一个原因。
C.由“新口传神话”的蓬勃发展可知,提升声音的暂留效果,以实现延宕的持久,是延续神话生命力的途径之一。
D.德国哲学家谢林认为神话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质料”,可见,对神话的阐释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堪称一绝,其中诸多作品都生动而精确地展现了神话人物的形态与动作,将神话人物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B.古代诗歌中,神话传说往往成为重要的创作素材,诗人们通过优美的词句叙写英雄的英勇事迹,使神话得以在文字中流传千古。
C.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虽目不能视,却通过激昂的朗诵,将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娓娓道来,使听众如痴如醉,沉浸于神话的奇幻世界之中。
D.中国古代的壁画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众多描绘神话场景的作品,这些壁画以细腻的笔法再现神话故事,刻画神话人物形象。
4.请简要分析文章前三段如何逐步引出后文“口传神话”这一具体话题。(4分)
5.同为“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新口传神话”与早期的口传神话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追帽子的人 何鸿
风横夹雨,吹梦如年。
……
从朝天门回沙坪坝的公交车摇摇晃晃到了站,雨依旧很大。个子瘦小的我跟在他背后下了车,刚才还挤成一团的人瞬间散开,急慌慌地找着可以躲雨的地方。
风又一阵猛扫而来,道旁的大树枝叶摇晃得嘎吱作响,商场屋檐下躲雨的一排观众,直盯盯地瞅着树枝也打量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