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4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90字。
2024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些续写经典名著的故事,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在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拥趸、获得了不俗的关注。只不过,这些别开生面甚至出乎意料的情节,并非来自今人的演绎,而是出自机器的计算。
随手搜索AI续写的故事,《两小儿辩日》的结果竟然是孔夫子骗小孩,组织儿童打架;《桃花源记》的结尾,为了保守秘密,村民竟然设计陷害到访的渔人……清奇、古怪甚至狗血的剧情,与原作走向大相径庭,冲击着不少读者的想象力。在消费了一番由AI创作的“奇文”后,不少人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AI续写的东西,常常离经叛道?
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遵循着不同于艺术规律却也清晰、可控的技术逻辑。这种被称作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技术,旨在让机器拥有理解并解释人类语言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与机器的顺畅沟通。AI续写的故事,不少来自生成式的自然语言生成(NLG),简单来说就是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训练模型到成熟,在输入指定需求后模型生成对应的文稿。现阶段,这种技术“写就”的文本多数还颠三倒四、不合常理,无法与真正的文学挂钩。
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的商业运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10年前,在地震频发的美国加州,《洛杉矶时报》便开始研发用新闻机器人生成地震速报。只需3分钟,人类惊魂甫定时,一篇规整格式的地震速报便可以完成写作与发布。近几年,类似的应用也在国内得到普及,从天气报道到股票动态不一而足。这类高度结构化的硬新闻,不需要太多创作发挥,只需按实情迅速填空,恰好能发挥机器的长处。
不止提供事实,更要探路审美,如今,对人工智能创作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从AI绘画、音乐创作到舞蹈编排,许多审美活动的逻辑正被科学家不断归纳、总结后教给机器。那么,会有一天,我们所有智慧劳动的产品都可以由机器取代,换言之,作家会因为写作机器人而下岗吗?对此,我们无意在这里展开细密的技术哲学分析,亦难以猜测未来人、技术与艺术的具体走向。我们能做的是打开问题本身,让更多人看到更加开放的未来可能。比如,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尝试辅助创作,让踉踉跄跄的AI写就文本,在小说中“本色出演”。又比如,以AI计算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的走向,已经为越来越多创作者所熟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跟随前进或许不够,将技术和它产出的产品纳入审美视野,重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显得恰逢其时。回到标题中的疑问,作家是否会失业,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不会的,毕竟“闭门觅句非诗法”。某种意义上,速热火锅的普及恰恰让“川菜大师”身价更高,机器批量复制的流水线成为常态,我们可能反而会愈发珍惜凝结着个性才情、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创作。对于承载人类爱、情绪和希望的艺术而言,尤其如此。古今中外,举凡那些能够传之久远的文学作品,都不只有华丽的辞藻与精致的故事。欣赏文学,更不能只看“表面文章”,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生平、联系现实烛照当下生活等,才能领会字里乾坤……可以说,没有主观能动的人,就不存在艺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都是实践着的个体,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的延伸,可以“制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但很难成为社会真正的主角。毕竟,这一切都由人创造和规制,我们才是万物的尺度。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你读的小说或许出自AI之手,难道作家要失业了?》
材料二:
不断输入指令,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生成框架、拓展内容,得到一篇5000字左右的完整论文,全程不超过30分钟……据报道,近期网上一些商家推出“AI代写论文”服务,并形成灰色产业链;一些高校学生借此走捷径、抄近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业、写论文。这也引发人们思考,A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续写的经典名著故事以其情节的别开生面和出人意料而在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粉丝。
B. A1续写的东西之所以常常离经叛道,是因为它不是遵循艺术规律,而是出自机器的计算。
C. AI在不需要太多创作发挥、只需按实情迅速填空的高度结构化的硬新闻中显出长足优势。
D. 某些生成式人工智能写的论文非常专业而且查重率低,成为了被某些人利用的作弊工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其的研究方兴未艾,将来必会导致就业人员大量减少。
B. 人工智能有问必答,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催生人们的懒惰情绪。
C. 人类能自主思考,应对人工智能无法应对的变化,故原创性工作中,人类很难被替代。
D. 如果人类能够避免减少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工智能,就必定会享受其带来的所有便利。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论证时,两次运用设问的方式,以期引起人们对人工智能写作的关注相关思考。
B. 针对AI写就的文章,作者用了“颠三倒四”“不合常理”等词,显示了作者鲜明的否定态度。
C. 材料一第六段用“比如”“又比如”事例,以点带面地展示了“技术+艺术”的多种可能性。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既具科学性,又具通俗性。
4. 根据材料内容,下面流程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工具→遵循NLP技术逻辑→理解并解释人类语言→人机顺畅交流
B. 输入大量的文学作品训练模型→训练模型到成熟→输入需求→生成对应文稿
C. 模拟人类生物智能→人工构造神经网络→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产生智能→利用现有信息创建新内容
D. 人为划定语料库→机器学习语料库→人类发出指令→机器形成人类智能
5. 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理解“速热火锅的普及恰恰让‘川菜大师’身价更高”这句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其情节的别开生面和出人意料而在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粉丝”错,从原文“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在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拥趸、获得了不俗的关注”可知,原因是采用了有声读物的形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将来必会导致就业人员大量减少”错,原文“尽管有些知识会过时,有些职业在消失”并不必然代表“就业人员大量减少”。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旷野里
柳青
朱明山叫白生玉喝茶,白生玉只把茶杯挪动了一下。给纸烟,他不吸,皱着个眉头,用右手的拇指搓着左手掌,闷着头不说话。
“你说吧!”朱明山用一种痛快的口气鼓励他。
白生玉抬眼望了望朱明山书记,好像要判断他给赵副书记谈了有没有用。朱明山解开了衬衣上端的两三道纽扣,等待着白生玉说话。可是白生玉重新低下头去,两肘支在膝上搓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