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4年高考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90字。
2024年高考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2024. 5
(考试用时 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一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有余香,令人神清气爽。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而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的。这些形式因素间接唤起感性的艺术形象(想象的而非视觉的形象)。其次,文学的美不同于某些艺术美(如装饰图案等),不是“纯粹美”, 而是一种“依存美”。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特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折光。最后,历史的内容不是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审美感受世界的过滤、催化和再生的过程。因此它渗透着人类心灵的甘泉,涂满作家个性心理的色彩。它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心理、哲理内涵,而这种内涵是深藏不露的意蕴。在文学欣赏中,它像涓涓的细流悄悄流进读者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深层心理。这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象征意蕴”。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超越国界、传世不朽的最内在的秘密。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大略看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的基本面貌。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是读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在感知各种形式因素的基础上,读者借助想象力唤起了某种艺术形象。这是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而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包含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这两个方面。但它们不是一般的生活内容和主观评价,而已经是审美化、情感化了的。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内容是经过形象化、典型化的过程,已经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而作家的主观评价也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隐含在形象之中,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审美评价。最核心的层次是作品的象征意蕴,它隐藏得最深,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所谓象征意蕴,就是文学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意味。从作品的角度看,它是潜藏在作品的具体内容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深刻的秘密;从作者的角度看,它是作者所表现的深刻的社会人生观念或情感范型,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这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审美的层次结构。它虽然是无形的,是作品的一种抽象,但细心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抽象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欣赏的由浅入深的复杂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的有机统一,把人的生命感,把人类生活中潜藏着的心理、哲理的意蕴,生动地揭示出来,给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形式。
(摘编自林兴宅《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材料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以汉字为载体和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文学作品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就能长期流传、脍炙人口、超越国界。
B.文学作品具有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美的形式,故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C.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审美范畴,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国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本质上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包含的社会生活内容虽是客观的,但经过形象化、典型化的过程,已经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B.象征意蕴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深刻的秘密,也是作者的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
C.西方演剧观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中国戏曲艺术则是以舞台形象、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
D.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首先” “其次” “最后”等词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且材料一第三段也运用了这一结构。
C.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比如,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由浅入深。
D.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中国戏曲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由三个有形的层次构成,文学欣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
B.第一个审美层次中语言文字、韵律等形式因素,是读者通过审美感官就可以直接感知的审美因素。
C.象征意蕴是审美结构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层次,必须在深入把握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
D.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三个层次,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欣赏的由浅人深的复杂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
5.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欣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书记要我找你
曾瓶
号码很陌生。
不屈不挠地响铃。不接,像要地老天荒般响下去似的。只得接。对方说,书记要我找你!声音很陌生。尤卫劲努力回忆,确实不熟悉这个声音。他问,哪个书记?
对方问,滨江有几个书记?
尤卫劲没好气地说,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书记、村社区书记多得很,少说也成千上万。
对方说,市委。
尤卫劲有些吃惊,市委周书记?
对方问,滨江市委有几个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