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380字。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是位真的隐士。他享年六十三岁,倒有五十余年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生活。也曾断断续续做过几次官,但从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后,便再也不肯出仕。晚年景况颇为艰窘,有人劝他再谋官职,也有人不理解他,对他议论纷纷,五十多岁时朝廷还征他为著作佐郎,但他一概( )。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陶渊明写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他的诗现存一百二十余首,大多作于中年以后,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
不过我们( )把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理解成总是悠然自得,没有一点内心冲突,那就不正确了。他少年时代对于大济苍生,立善垂名本有热烈的向往。但他眼见当时官场充满了虚伪和贪婪。才能出众、秉公正直之士不但受到诽谤,而且常常横遭不测。诗人不愿意、也不善于在这样污浊的宦海中( )。诗人生活的东晋后期,局势动荡,战祸连年。在此种险恶的政治局势中,田园生活使诗人的心灵获得相对自由。但在他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得不感到悲哀凄凉,这种心情,在组诗《饮酒》《杂诗》等作品中多有表现。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置之不理 既然 沉沦 B. 置之不理 如果 沉浮
C. 充耳不闻 既然 沉浮 D. 充耳不闻 如果 沉沦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在他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能不感到悲哀凄凉之情
B. 但在他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得不感到悲哀凄凉
C. 但他在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能不感到悲哀凄凉
D. 但他在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得不感到悲哀凄凉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意见。语境是说陶渊明不“理睬”朝廷的征召,而非不听取意见,所应选“置之不理”。
如果……就,假设关系;既然……就,因果关系。原文是假设关系,应选“如果”。
沉浮: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沉沦:陷入罪恶的、痛苦的境地。与“宦海”搭配,应选“沉浮”。
故选B。
【2题详解】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的200多年间,社会上出现了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学术上的争鸣,直接导致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发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生,有其复杂多样的原因。作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前提,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发达,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为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会的动荡,震撼了人们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