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年高三学年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010字,答案扫描。
2024年高三学年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 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 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汉字的起源大约在 5000-6000 年之前,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起源的时间可能推前,也可能延后。汉字的发展史,一般要从殷商甲骨文讲起,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经历了 3400 多年的变化。
汉字字体的发展分成两个大段:一个是古文字阶段,以小篆作为其终点; 一个是今文字阶段,以隶书作为其起点。在线条文字古文字向笔画文字今文字转变的过程中,小篆和古隶是这两个阶段的过渡带。
甲骨文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一般认为,甲骨文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由王懿荣发现的,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从这时开始,甲骨文开始走进汉字学、历史学研究者的视野。研究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这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学界把它称为殷墟。在甲骨片的发掘过程中,产生了成就很高的甲骨学研究。从内容上看,殷商甲骨文分为记事类刻辞和占卜类卜辞两种,前者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后者则是对占卜的记载。
在甲骨文之后,另外一种重要的古文字是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现在可见的金文起于商代,主要铸刻在钟鼎之上,其文本称为铭文, 它多为一篇一篇的完整记载,其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的记录,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生活。所谓“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这两方面的历史事件,构成了金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金文的发现远远早于甲骨文,在《汉书》中,有西汉时期的“小学”家张敞释读金文的记载。
到了战国时期,有大量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为我们所见。楚简包含多种古
籍,主要是儒道两家的著作。在战国文字中,秦系文字也十分重要,比如石鼓文,它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的过渡性文字。但由大篆发展而来的小篆,是李斯等人在大篆的基础上“或颇省改”,进行加工、改易后的秦代标准字体。谈到汉字历史,我们一般会认为小篆出现于隶书之前,实际上,从出土文献来看, 小篆和早期的隶书是同时通行的。在出土的秦代竹简中,我们见到了早期的秦代隶书。通过对汉字的考察,汉字出现了从半篆半隶到完全隶书的“隶变”现象。
到了汉代,古隶进一步发生演变,形成了今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汉隶, 它是国家规范的标准文字,古人用这种字体抄写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供天下士子摹写、参考。当时的隶书形态规范,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但如果写快了,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草书,称为章草。章草是和汉隶同时通行的一种草书。今隶成为隶书继续发展,就是楷书,这种字体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与楷书同时通行的快速字体有行书和今草书。楷书到了现代,有了简化字,又有了计算机字体宋、仿宋、楷、黑,已经跨出历史,走向现代。
(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上众多的文字产生以前,在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产生了几种古老的文字,其中最古老的有三种:一是 5500 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
楔形文字;二是 5000 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
3300 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由象形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斯等人通过省略和改动大篆创造出秦代标准字体,对汉字发展做出了贡献。
B. 一般认为小篆出现在隶书之前,但出土资料却证明了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
C. 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与行书、今草书均是魏晋时期通行的文字。
D. 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均由象形文发展而来,汉字是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是对占卜的记载,反映了占卜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B. 通过对金文的挖掘与研究,可以了解到商代认为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
C.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到商周鼎彝表明汉代可能已经产生了金文研究。
D. 像古梵语一类的语言具有繁杂性,且使用民族众多,导致最终被分化瓦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费什曼曾经说:“当所有人都说一种语言时,世界末日也就要来临了”。
B. 马林诺斯基曾经表示脱离客观生活的语言无异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似乎多数人遗忘了后句“玉碧罗青意可参”。
D. 最后一位讲说僧侣体的古埃及人去世后,金字塔上的僧侣体成为了“死文字”。
4.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字体演变的界限存在一定模糊性。B.大篆和小篆之间有石鼓文作过渡。C.小篆和古隶之间会出现半篆半隶。D.魏晋时期行书是线条书写的文字。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明针对网络热议的“从古至今使用下来的汉字正经历危机”称:“不必过于担心,它不会衰落,更不会消失”,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受戒(节选)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 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