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20字。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远古人类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留下了很多化石证据,通过对这些化石进行鉴定和分析,我们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
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在这里,人族不断发展进化。现在发现的这一时空的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在埃塞尔比亚发现的第0时空末期的一些化石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切痕的骨头,这可能是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的最古老证据。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
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这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近两百万年。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
距今50000至4000年的第3时空,见证了多个人族物种并存局面的结束。人类此时掌握了一定的穿越水域的技术,到达了海洋的边缘地带,从非洲、亚洲和欧洲大陆扩散至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在本时空,人类开始了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这个过程一方面放大了生产资源。另一方面也简化了生态系统以支持更多的人口,构成了下一时空“景观迁移”的基础。
在距今4000年前,人类终于拥有了跨越远距离海洋的能力,由此揭开了长达三千年的第4时空的历史。此时空中,人类在流动过程中携带了各种生活工具以及被驯化的作物和动物,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更少地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加之全新世温暖的间冰期环境,人口大规模增长,以致由扩散导致的取代现象日益频繁。
第5时空是今天的人类最为熟悉并仍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公元1400年被认为是第5时空的开端,大航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地球上几乎不再存在尚未有人涉足过的土地。这意味着政治性的取代和散居——而非定居,开始成为人类历史的主题。
(摘编自克莱夫•甘布尔《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
材料二: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科技的力量注入考古学,为考古研究注入新活力,让不能说话的文物开口。
遥感考古,指不用进行考古发掘,而是借助遥感卫星等探测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图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早期的人类历史由于过于遥远,缺乏文字记录,要依赖化石证据进行合理推测。
B.在第0时空的亚非地区进化脊上,人族发生了两足化转变,学会了制造石器工具。
C.在第3时空,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既推动生产资源的扩大,也简化了生态系统。
D.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科技考古综合应用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人族石器出现在第1时空,证明人族在此时已经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B.第2时空的人族因为严守定居的地理边界,所以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也没有自动推进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
C.在第4时空中,人类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并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人口也有了大规模的增长。
D.借助无人机摄像、卫星低空遥感测绘等技术,可建立起关于明长城的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明长城宏伟景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B.《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C.十五世纪末,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
D.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兰枝
南泽仁
临近傍晚,贵方从花踏坪走来,他腰间的黑围裙里兜着一方薄砧板和一把锋利的熟铁菜刀,背上竹篓里的分量使他的脸一直露着笑。
经过村口的时候,遇见秋华和春林扛着锯子收工回来,他们从贵方身上闻到了酒席的味道,忍不住放下锯子去探看他的背篓,里面盘着一刀油亮亮的鲜猪肉,还有两瓶散酒。
他们赞叹贵方收获殷实,贵方客气地点头招呼他们,但没有像从前那样停下脚步与他们攀谈,说说办的是喜宴还是寿宴、办了几桌等等,只顾踩着轻巧的步子匆匆朝坡上的家赶。
秋华和春林看着他走进核桃林的背影,发出了两声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