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800字。
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中期前,蒙文通等人已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并写成代表性论著,产生了广泛影响。
B.蒙文通认为,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传统以黄帝为中心不同,《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记载了诸多古代帝王。
C.边缘地带的环境变化促使人类祖先制造与使用工具获取更多生活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挑战。
D.农业取代狩猎采集,涉及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一个方面的彻底调整,边缘地带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撒哈拉泵”假说表明,边缘地带并不是绝对的,这对人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B.人类历史上等级社会取代平均社会是一种进步,离开边缘地带该进步可能难以发生。
C.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代社会,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
D.材料一侧重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材料二侧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带狩猎采集者不断后撤,形成更具社会复杂性的“上山文化”。
B.十八世纪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发源于欧洲边缘的不列颠岛,而非欧洲大陆的国家。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了新的西方中心。
D.“红山文化”所在的地区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环境条件与生计模式始终多
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