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题,约7800字。
2005-2006年度职三教学调研测试卷(一)
语文
命题城市:南京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共66分)
注意事项:
答案写在答卷纸相应的位置上。
一.基础知识(共13小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忖度(duó) 罥烟眉(juàn) 租赁(lìng) 麾下( huī)
B. 搭讪(xiān) 提防(dī) 谛听(dì) 敕造(chì)
C. 歧韵(qí) 憨拙(zhuō) 回溯(sù) 湛蓝(zhàn)
D. 初隽(jùn) 绵亘(gèng) 皱褶(zhě) 嫉恨(jí)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面面相觑 断章取义 屈尊下故 眼花缭乱
B. 不经之谈 无济于事 摧山拆地 阅世览人
C. 虚怀若谷 众口铄金 中流砥柱 浮光掠影
D. 滥芋充数 恻隐之心 金碧辉煌 游目骋怀
3.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是( )
A. 阜盛(多) 款塞(叩、敲) 变生肘腋(比喻很近的地方)高屋建瓴(倾倒)
B. 自诩(夸耀) 百舸(大船) 为之一新(一起) 素不相能(和睦)
C. 赫然(显著) 缓促(慢) 贻笑大方(遗留) 华而不实(华丽)
D. 自况(比拟) 亢旱(极) 文过饰非(文章) 弥天大罪(更加)
4.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画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
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 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 为了单纯的学习。 虽然读了, 消化不了。 会片面地引用马、恩、列、斯的个别词句, 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
A.不但 而且 因而 可是 只 因 B.不是 而是 所以 但是 只 而
C.不是 而是 因而 但是 只 并 D. 不但 而且 所以 可是 只 而
5.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急剧的时代 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是当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体验到的生存现实。
②我国法官已经摘下大沿帽,披上法官袍,法官制服的改换,体现了法学观念的 。
③通过合理调配和技术改造, 提高了,大伙的干劲更大了。
A.变迁 蜕变 工效 B. 变迁 退变 功效
C.变革 退变 工效 D. 变革 蜕变 功效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初春,乍暖还寒,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 半年来,奶奶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样不忧心忡忡而且耿耿于怀呢?
C. 老王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7.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 )
A.历史的风去,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排比、比喻)
B.人类的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借喻)
C.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比喻)
D.唐代诗人元稹写过“曾经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