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620字。
《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庭中有奇树》的诗意,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2. 学会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用法。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与情感真挚深入的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庭院中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形态和特点,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棵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2. 背景介绍,铺垫学习
简单介绍《庭中有奇树》的创作背景,说明这是一首汉代的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作者不详。通过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历史背景的初步了解,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作者探究,激发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的作者不详?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是作者不详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创作特点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探究能力。
4.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
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庭中有奇树》,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之后,邀请学生跟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
5. 关键词句,引导发现
(二)新课呈现
1. 课文诵读与韵律感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庭中有奇树》这首诗。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