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7400字。
23 《孟子》三章
设计说明
此课三篇文章皆选自《孟子》,都是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极具说服力。课文中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形成传颂千古的名句。说理则善用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此外,此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字里行间所充盈的浩然正气,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孟子》。
(二)工具
1.多媒体。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代历史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都知道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畔(pàn) 淫(yín) 米粟(sù)
疆域(yù) 贫贱(jiàn) 公孙衍(yǎn)
2.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教师示范朗读,播放朗读音频。
2.教师指导朗读,明确易错读音,明确句中停顿,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点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1.听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