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7330字。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一、课标摘录:
本课定位为新授课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代诗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课标分解:
关于“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本课重点字词如“皋”“徙依”“萋萋”“候骑”,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也即做到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能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意义,并能在陌生语境中学会运用。
关于“能有感情诵读”指学生能在班里大声朗读,并能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朗读;关于“理解基本内容”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能自己独立说出诗歌大意;关于“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指学生能结合字词,说出字词的妙处;能结合句子说出作者情感,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从而真正理解诗歌。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为部编八上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五首唐诗,都是律诗,有五律,有七律。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增强语感,获得审美鉴赏力提升和情感的熏陶。课文中五首诗,都有优美的写景句子,或描绘闲适的田园风光,或描绘大漠雄浑景象,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有表达古今变迁的慨叹,有对明媚春光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向上,明朗乐观。学习本文的几首诗歌,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了解不多,甚至从未涉及,需要进行介绍。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情感。但体会诗歌意境方面,受学生的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发问和讨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还需教师予以重点引导和点拨。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领会诗人布局之妙。
评估任务:
学生在预习中查词典知晓词义,并自主从音、形、义三个方面主动识记,能准确听写;能带有情感朗读,并说出自己处理的原因。(对应目标1)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诗歌大意,能说出作者情感从何而来。(对应目标2)
通过教师讲解,能说出其他诗歌的结构,并能评述作者的思路。(对应目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野望》
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