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9
- 资源简介:
约4280字。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 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 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体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一下,文中的寿镜吾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去认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二)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三)写作背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其间结识了藤野先生。
1906年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四)读准字音
1. 教师出示PPT中的字音部分,学生认读。
樱花(yīng) 绯红(fēi) 发髻(jì) 驿站(yì)
浙江(zhè) 囚人(qiú) 芋梗(gěng) 解剖(pōu)
教授(shòu) 挟着(xié) 扒手(pá) 订正(dì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