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示范性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70字。
广西部分示范性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即使是“五四”时期的开路先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持有的一种近乎“暧昧”的情绪:胡适是在“以文为诗”的“宋诗运动”中袭取传统的;俞平伯在《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对于古诗,觉得不能满意的地方自然很多,但艺术的巧妙,我们也非常惊服的。”百年新诗总是要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走上自己的道路,但事实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又回到了传统的层面之上,从新月派、象征派到现代派,新诗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诗歌的技巧,但与此同时,新诗无疑也再现了古典时代诗歌的格调与韵致;而中国诗歌会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50年代中后期两次大规模地采集民歌也确实再现了遥远的“采诗”景象,这些能够说明的问题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离开传统而谈新诗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百年新诗在文体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当然,那种要从形式与韵律的角度重新为新诗套上“枷锁”的做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新诗的文体建设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但绝不是将过去的一切照搬过来。从文体形式的角度上说,今天的新诗已经形成了形式灵活、文体自由的特点,那么,我们从吸收的角度上说,关键是应当从类似形式较为灵活多变的屈原骚体诗、宋词中找寻与传统的融合点。
(摘编自张立群《反思与重建——论百年新诗文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可能》)
材料二:
“传统”是古已有之的,也可以是正在创造的。它一方面可以是作为中国新诗存在前提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新诗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徐志摩在《青年杂咏》中的三段,每一段开头都运用了复沓的章法:“青年!你为什么沉湎于悲哀?你为什么耽乐于悲哀?……”“青年!你为什么迟回于梦境?你为什么迷恋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会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50年代中后期两次大规模地采集民歌一事,表明不能完全离开传统而谈新诗。
B.古典诗歌传统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异与转换,实际上就是诗歌作者在认可古典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的创新与发展。
C.诗歌最易表现人们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一个民族往往具有共同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因此诗歌身上的民族特征最牢固。
D.中国新诗的语言既带有古典诗歌的意味,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也受西方语言影响,带有西方词汇,但西方语言难以与中国新诗语言融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体形式上,屈原骚体诗和宋词是今天的新诗应当吸收和借鉴的对象。
B.诗歌传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也包括新诗形成的新的传统。
C.材料中引用梁实秋的话阐述了新诗与西方诗歌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的看法。
D.材料二第一段从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新诗的影响,条理清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理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真正的继承传统,就没有真正的走近现代,也就没有巨人的产生,更没有诗的再度辉煌。
B.诗体建设不是要制订一套模式,而是要寻找一些使诗的写作不能过于信马由缰的方法和规律。
C.田间、李季、贺敬之、郭小川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诗篇。
D.中国古典诗歌为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美,同时其严谨的格律又如枷锁一般束缚着新诗。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加点处“‘暧昧’的情绪”的具体含义。(4分)
5.应如何处理好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欢迎来到人间 毕飞宇
接近午休的时间,泌尿外科病房办公室的医生与护士正说着闲话。他们回避了临床,故意把话题扯到别的东西上去了。比方说房产,这都是恒久的话题了,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它们都可以拿出来嚼嚼。傅睿不喜欢说话,别人聊天他似乎也不反对。你说你的,他睡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