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180字。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经过近2周的激烈争吵,各方最终未能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共识。以下是记者对本次会议中方科技顾问丁仲礼院士的采访。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丁: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味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丁: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结论,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丁:科学家有主流吗?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氏度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约为8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当然不行。他给自己定指标,目的就是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以说他给自己定指标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丁: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今后国际上严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稀缺的商品,你不够排就得买。所以这个8000亿吨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假如真要定指标,那么我们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样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会说,你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总量太大了。
丁:那我就要问了,中国人还是不是人?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们就可以多排?
记者:也可能他会认为现在都是以国别计算,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贫富,现在中国只能按碳排放大国的标准来算。
丁:我承认我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究竟能排多少?根据 G8的方案,8000亿吨的一个蛋糕,他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取走44%,余下的55亿人分56%,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您是在指责IPCC?
丁:为什么不能指责?科学本来就应该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科院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IPCC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词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丁:假如告诉你,中国从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记者: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丁:我们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否则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弹性的文明”是指一种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够团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没有科学依据。
C.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球碳排放权。
D.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3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5分)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