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990字。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播学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而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参与传播活动的个人都会经历某种程度上的内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过程。内向传播是一切人类传播的基础,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内向传播以人为主体,自我意识即个人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内向传播过程.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最早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来自社会的人际互动以及他人的感知。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人们彼此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由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①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费孝通先生所谓的“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的。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摘编自许静《传播学概论》)
材料二:
内向传播是以认识自己为基础,根据环境及他人印象,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老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同样强调要认知自我,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不断自我修炼。老子所强调的“道”则是内向传播的重要体现。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老子看来是一件终身的事情。认识自己即表现人内传播中的“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
B.我们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这就是库利“镜中我”的感觉阶段。
C.相较“知人”“胜人”,老子更加强调人要坚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反思自己,这是老子的道之所在。
D.祥林嫂面对夫家的堂伯,束手就擒,是因为在她的自我意识中,夫权存在的合理性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我们眼中的自己,并不是自己直接判断的,而是通过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得来的。
B.特定场合中,我们会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C.内向传播主要发生在个体内部,但它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在进行内向传播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D.信息传播中的个体具有能动性,如果不能根据自己的立场、行为方向等对信息进行修正,就会导致迷失自我。
3.针对三则材料的论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通过介绍社会学家库利关于“镜中我”的相关理论,论证了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观点。
B.材料二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地分析了老子的思想与内向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
C.材料三的表达,既有专业的学术性用语,又有生动的故事性用语,使得论证过程既严谨又不失通俗性,易于读者理解。
D.三则材料不仅涉及到传播学的知识,还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大大拓展了论证的广度和深度。
4.三则材料写作目的不同,但都涉及“内向传播”这一话题,而且对“内向传播”的阐述各有侧重,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5.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请根据材料评价这句话的合理性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城中(节选)
叶圣陶
“仲翁,你是县视学,丁雨生他们办出学校来,你有视察的权柄。看他们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就不客气,勒令停办。”教育局长王埙伯坚强地说。
仲芳呷了口茶,说:“这当然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怎么说呢?”
“就是不要让他们招到学生。这也不是办不到的事。”
弘毅中学的创设,虽然算不得一件大事,却在这城里多数人的心海里掀起了波浪了。
尤其是丁雨生接受了青年同志会的邀请,出席演讲,给与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