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80字。
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即礼治主义。
怎样叫做礼治呢? 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于是渐渐就定出礼来,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这种礼,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婚姻、宴会等大事,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 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 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 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礼记•乐记》有言: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
1. 下列图示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社会风俗习惯表现为居丧、婚姻、宴会、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规矩,这都可说是生活的艺术。
B. 礼是否通乎人情,在于其是否实际施行,那些落后于时代、失去了需要、丧失了意义的礼自然成了伪礼。
C. 规矩教人诚意正心,乐教人平心静气,它们都是礼的一部分,作为礼的补充性存在,共同推动礼治实现。
D. 人们合作获取资源以满足生活需要,完成社会任务,该方法由上一代试验得出,并非设计或规划的结果。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新乐虽然悦耳动听,却不像古乐有“安民”之效,其对知政更是毫无裨益。
B. 经前人证明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尽可直接挪用来作当代生活的指南,“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C. 孔子称“为仁由己”,表明孔子非常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并印证了“礼可以为人所好”的观点。
D. 礼治难以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实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因此社会变迁促使礼治向法治转变。
4.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则材料中关联词的运用,如“所以”“但是”等,使语义关系更明确,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
B. 材料一用了不少内容讨论祭祀的方式、信仰的内涵等问题,凸显出宗教仪式在礼治中的优先性。
C. 材料一引用《礼记•乐记》,是为了证明“礼乐刑政相通相融、互为因果方为王道”这一观点。
D. 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说明“礼”不同于法律和道德,它是经教化而自动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礼因无法应对时代变化而带来新问题的现象,二者的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鸟朝凤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