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390字。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早在1900年,梁启超在他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就写道:“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的文明都中断了,唯一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
从作为文明之基础的文化来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或主体的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古代中华文化的语言文字、风俗信仰、价值观念等,到现在仍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而现在的埃及文化、伊拉克文化和印度文化,已与曾经存在过的古老文明没有关系,创造这些文明的民族及其语言文字消逝了,他们的风俗信仰和价值观念有的被废止,有的被替代。今天,在那片土地上存在的文化完全是另一种文化。
从文明的载体来看,中国几千年来尽管有政权的更迭,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和政权,都承载着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话说,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朝代和政权的更迭,而没有国家的灭亡,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国家。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社会发展、政治传统、文化传统、历史书写、语言文字的连续性。中华文明能维持其连续性并历久弥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自认为是中国人,其建立的朝代和政权都是中国的朝代和政权。其次,与“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有关。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维持其连续性并历久弥新,“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最后,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有关。中华文明古老而常新,创新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也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中华文明坚持对外开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所以中华文明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得到连续性发展,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因好战亡国而文明中断。
与其他古老文明的断层相比,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
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稳定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漫长文明演进中积累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视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前行中,积累下卓越的民族精神和宽广的文明视野,正是这份精神和视野,使中华民族超乎于千山万壑之外、卓立于文明厄难之上,守常而达变,守正而日新。今日,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基于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给我们留下的文明特性,让我们能够在激荡的世界舞台站稳脚跟,能够明晰中国发展处境和新的历史方位,自觉强化独立自主的政治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沃土。一个缺失独立自主与明确清晰价值诉求的国家,往往会沦为“无所适从的国家”,从而失去国际地位和大国抱负。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型文明体,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资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对于中华文明自身和人类文明而言,同样意味深远。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经验,必须扎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依照自己的历史和国情,走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西方国家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诸多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不具备的特性和优势,为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及其文明创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发。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做出过大胆的预料:“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可以将亿万人民根据文化情感纽带的联系,而组织在一个以天下主义和世界主义为文明基准的国家。”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扬弃了西方文明,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总要求,指引并促进着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摘编自郑大华、陈海龙《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为何会一脉相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中断过密切相关。
B.几千年来,中国尽管有政权的更迭但中华民族国家的属性从未改变,中华文明也没有出现文明断代的现象。
C.社会发展、政治传统、文化传统、历史书写、语言文字是否具有连续性是衡量文明是否具有连续性的标准。
D.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既能固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基因,也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基因得以稳定延续的必要条件。
B.一个民族文明视野的广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存续时间的长度。
C.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与守常而达变、守正而日新的历史实践,这两者并不矛盾。
D.任何一种文明,只要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就能指引并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3.下列选项作为论据支撑原文的观点,最不适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就有“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思想和实现如《大道之行也》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B.在历史上,“西方”这一名称往往指向异域,即为华夏文明之外的化外之域或非我族类的文化。
C.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和南朝汉族政权分别互称“岛夷”和“索虏”,但双方都自称为“中国”。
D.中国自古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历史上从未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发展中,中华文明能够以我为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请根据材料谈谈这句话对赓续中华文明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味汪曾祺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