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260字。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据布罗代尔的研究,“civilization”18世纪最先开始在法国流行,一般指与野蛮(savage)状态相对立的开化状态。在拉丁语中,civitas是公民权、公民身份的意思,civilitas则是公民教养的意思。在古希腊罗马,公民权是自由人区别奴隶和外邦人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它所对应的教养或文化、文明,本身就具有一种用以区别他者的意识和意义。因此,civilization这个词始终带有它的拉丁词根civitas所具有的区别他者的身份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civilization始终具有一种以特殊化自身的方式将自己与他者区别开来并划分等级的意图,civilization就意味着文明与野蛮的对立,意味着一种文明化的历史进化论进程。根据这套文明等级论述,将地理大发现之后所认识到的全世界人群分成了野蛮的、蒙昧的、半开化的、文明的、明达的或启蒙的五种,这样一套文明等级论述就成为欧洲国家认识世界的基础性框架。无疑,在这个等级论述当中,文明就等于欧洲文明。与这套文明等级相应的是国际法中不同的权利,只有文明国家才具有国家主权,不同文明等级对应着高低不同的国际权利,野蛮人的土地属于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在这个文明等级当中,中国被放置在半蒙昧、半文明的位置,是不拥有完全主权的状态。因此,“现代文明”就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单数文明否定所有古老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文明”。
“文明”两个汉字合成一个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对文言的解释是:“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根据冯时的研究,商周古文字的“文”,是一个人正面站立而明见其心的形状,“所以‘文’的原始内涵实相对于‘质’,如果说‘质’的思想乃在表现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本能,那么‘文’显然已是经德养之后所表现的文雅,这种通过内心修养所获得的文雅自然是对初民本能之质的修饰,这种修养的文雅由内而外,以德容的形式彰显出来,这便是古人所称的‘文明’的本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冯时的说法,“文”即是“德”,而“文明”就是把人的内在之德表现出来、彰显出来。不过,作为人之德的文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它是从天德而来的,是对天德的效法。冯时认为,古人从观象授时的活动中认识到“时间为信”的意义,从而以信为天德,亦即《礼记•乐记》所说的“天则不言而信”,郭店楚竹书《忠信之道》所说的“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文明”就是人对信实、诚信之德的发扬。“人文”效法“天文”,“人德”得自“天德”。“文明”是人文效法天文的结果,是人依循天德而实现的人德。因此,“文明”这两个汉字,就是在天人互动中人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天地之德开显出来的方式,文而明之、文而章之,文明不是人与天地对立的产物,文明更不是人与人区隔的产物,而是天地借以开显自身的方式及其进程,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历史就是这一生命共同体开显实践的文明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生命体”这一崭新的概念来定义“文明”。文化生命体就是从天地人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来把握文明的开显进程。在这一意义上,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这个文化生命体开显天地之德的不同历史进程的连续阶段而已。无论是古老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的“文明”价值观都一以贯之。
(摘编自张志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
材料二 第一,人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解放要以生产力解放为前提,只有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及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此,马克思突出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及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条件为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可见,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进步来审视和考量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照西方“civilization”一词所发展而来的文明观,中国的土地属于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
B.汉字“文明”所表达的文明观与根据“civilization”而来的西方文明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观。
C.处于不同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其“文明”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
D.马克思认为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就没有人的解放,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就没有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希腊、罗马,奴隶没有公民权,公民权属于有教养和文化的自由人与外邦人。
B.相对于“质”,“文”这种以德容的形式彰显出来的文雅,是通过内心修养获得的。
C.马克思的文明理论既分析了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又对其发展趋势做了科学预测。
D.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关于“天、地、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C.张载《西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吕氏春秋•先己》:“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5.中国传统的“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的文明观,对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召唤
肖复兴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
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河北沧县,跑到天津去学织地毯。我的爷爷当过乡间的私塾先生,略有文化,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父亲,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