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5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30字。
益阳市2025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桑与蚕的秘密
公元1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 “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1世纪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上亿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15种之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桑树能合成2000 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
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人的源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
实证“世界丝绸之源”
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150年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提“丝绸之路”。然而,西方'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之路” 中的 “路” ,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 。
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年,在山西夏县距今5500年的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4700年左右。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
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
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
——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
材料二
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 “这其中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神仙传》《山海经》 《中山经》《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在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
B. 李济主持发掘的“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实物凭证。
C. 远古先民崇拜蚕神,但“蚕神”到底是谁,在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与正史中,都没有统一说法。
D. 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灵魂升天的力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中, “沧桑”一词是“沧海桑田”的略语,意思是世事变迁。
B. 桑蚕丝绸起源很早,对占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能找到丝绸的痕迹。
C. 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明显的时间先后,因此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
D. 中国人为了获得更优质的丝绸品种,不断对蚕种进行培育,并不断对桑树品种进行改良。
3. 下列诗句中的描写与“精细的羊毛”无关的一项是 ( )
A.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B.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清曹雪芹 《红楼梦》)
C.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柳永《望海潮》)
D. 挥之使去定无策,葛帐十幅眠空堂。(宋曾几《蚊蝇扰甚戏作》)
4. 材料一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论证效果。
5. 著名丝绸学者赵丰说:“我们今天如何弘扬丝路文化?丝路就不能离开丝绸,因为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 “寻丝”,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追溯。请根据材料谈谈是什么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文化背景,详细探讨了中国桑蚕丝绸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一侧重于桑树、蚕和人类的关系,展示了中国在桑蚕驯化和丝绸生产方面的独特贡献。材料二则强调了文化背景和技术进步对丝绸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丝绸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两篇文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国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全球影响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神仙传》《山海经》《中山经》《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可知,只有《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明显的时间先后”曲解文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陈奂生在宾馆一觉醒来,想到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安排到这里住宿的事,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这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陈奂生想,他和吴楚之间,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