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610字。
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发展,无论图书馆被赋予怎样的创新服务形态,“图书馆”始终存在。那么,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的进一步迭代升级,我们未来的阅读,在时间、空间、信息传递方式与体验等各方面都将更加自由,为什么还需要实体“图书馆”呢?换句话说,人们在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哪些方面是信息技术难以取代的呢?
今天的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资源储集中心,而不是简单的公共阅读场所,更不是书籍收藏存放仓库。传统图书馆时代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文献管理、图书情报等体系化的科学方法,形成相对完备的服务功能,对知识资源进行有规划、有目的、有秩序的收集、保存、梳理、分类、分析、研究和传播共享。这是人们以专业化的方式,对知识资源持续的有效积累和科学应用。尽管在传统阅读时代,图书馆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统合和交互平台,但它更根本的价值,却并非来自作为信息体方面的便利,而是对庞大体量的知识资源形成的一种科学宏观的统摄。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柏拉图对知识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即一条陈述能称得上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由此可见,知识是对信息更加宏观、科学、主动的把控和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出现、发展并应用以来,极大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需求。这一需求也强烈刺激图书馆通过技术赋能,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在诸多方面推动了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些创新发展确实极大提升和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拓展和增强了图书馆作为独立信息体的服务空间和服务效率。但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时效性的信息服务,而在于相对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的知识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越是巨量的、碎片化的、即时性的、芜杂纷乱的信息,越是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反而很容易让人丧失对世界的宏观性、整体性认知能力和把控意识。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知识资源储集中心的图书馆,其功能绝不应仅仅定位于一般性的信息集纳和传播,否则就可能偏离其核心价值,失去自身的存在意义。进入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当然要积极吸收应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但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与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功能,却可能恰恰是相反相成的两个努力方向。
图书馆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积累的知识资源所凝聚的一种结构性具象化呈现。保存、管理和使用知识文献典籍,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也是最核心的职能。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理念,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图书馆正是通过对知识资源的储集管理,推动庞大的知识资源更具结构性和规律性,趋向体系化和有序化,从而达到另一种形式的知识生产和输出。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模式,但却不可能代替管理行为本身,更不可能自行创造出管理思维。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的“信息爆炸”,为知识资源积累带来的更多是熵增,而图书馆以专业的储集管理,为知识资源积累带来的则是熵减。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空间特征是扁平化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共时性维度下的信息交互体验。当今社会,信息内容包括知识文献的生产速度明显加快、数量明显增大、来源明显多元,信息内容之间的跨界、交叉、重叠特征明显增强,无序、繁冗、低效甚至干扰信息明显增多,我们面对互联网的信息海洋,更多的感受是茫然无措和辨别无力,即便努力提升个体的信息素养,不断改善检索、收集方式,但却不可能改变整个信息环境,因而仍不免常常被淹没在大量“信息泡沫”或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而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结构性梳理,则更多体现出历时性维度下对内容资源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的整理、加工,读者在这里获取的,就不再仅仅是网络空间拓展下的“漫游”和“冲浪”体验,而是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更大时空跨度、更多凝聚人类思维动能的“深耕“服务。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中应当强化和追求的方向。未来,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必然可以显著提升普通人的知识获取效能,从大众已经习以为常的信息检索服务,逐步发展到未来量身定制知识图谱、信息树等知识结构化生成服务。但是,信息服务越是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对信息环境自身有机有序的要求也就越高。图书馆在这方面显然是高度专业的、具有明显独特优势的职能机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信息化时代——为什么更需要图书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信息化技术如何迭代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图书馆都将必然存在。
B. 传统图书馆以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统摄,体现了其存在的主要价值。
C. 数字技术在促使图书馆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难度。
D. 图书馆通过储集管理的方式达到知识生产和输出,这是数字技术不能实现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图书馆虽然是高效的信息统合与交互平台,但对知识资源的储集管理才是关键。
B. 信息化时代呈现的巨量而碎片化、即时而芜杂的信息需要辨别区分,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
C. 为了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能力,现代图书馆需要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助力。
D. 信息服务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人们也不可能从网上获得凝聚思维动能的“深耕”服务。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一项是( )
A. 从2022年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仍有45.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B. 为了快速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可先借助电子检索提取信息,再根据编码1207.411锁定区域。
C.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从文献资源建设到读者服务的每一个业务流程,都可以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得到支撑。
D. 图书馆的实时阅读区域摆放的关于时政热点类的新闻刊物,可以让读者不用网上冲浪也能阅读到时事新闻。
4. 翻译家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一文中写他在清华的日子:“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结合材料说说这一阅览室给王佐良进入新世界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文章指出,尽管数字技术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但图书馆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知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系统化服务。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集纳和传播中心,更是知识的储集和生产机构。通过对知识资源的结构性梳理,图书馆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服务,弥补了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和无序化的不足。文章强调,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和独特优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实体图书馆都将必然存在”绝对化,原文是说“‘图书馆’始终存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图书馆”。
B.“对信息资源进行统摄”错。由“尽管在传统阅读时代,图书馆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统合和交互平台,但它更根本的价值,却并非来自作为信息体方面的便利,而是对庞大体量的知识资源形成的一种科学宏观的统摄”可知,图书馆的主要价值在于对知识的统摄,不是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谷之夜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走入弥漫着雾的峡谷,一股潮气冷冷地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峡谷里只有蹄声,岑寂和懒倦。
在冥冥的夜色下面,沉默着的山岭似乎是在做远古的冥想。而这越走越长的路,它将把我们引到哪里去呢?行走于这样荒芜的山里,是早已将一切交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