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80字。
2024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真可谓险象环生!
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
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
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
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
(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
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上文官和武官的争吵是由没有遵循“各靠左行”的规定而引发的。
B. 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的举措,为化解险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C. 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直接原因。
D. 在商业高度繁荣 同时,北宋也随之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管理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
B. 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
C. 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朝廷想整治侵街乱象的态度。
D. 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占道现象的失败。
3. 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十二字交通规则。
B.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C. 《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
D. 《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象 措施 材料
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②盗凿汴堤以自广
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 ①订立相应法规
②组建专职队伍 ①史籍
②画卷
A. “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B. 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
C. 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D. 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
5. 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张冠李戴。由原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可知,为征道而争吵的是轿夫和马弁,不是官员。且依据原文“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可知引发争吵的原因是“拥堵”。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原因判断失当。由原文“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