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8 15:03: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370字。

  2024届模拟试卷(二)
  语  文
  命题、审题: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地球只有一岁(节选)①
  ①第三次物种大灭绝结束两小时后,中生代继之而来。首先登场的是槽齿龙和板龙。不过,要想称霸地球,恐龙还得等待时机,静候又一场大灭绝的“洗礼”。12月15日,地球迎来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一回,气候成了致命因素。曾经干热的环境逐步变得温湿,适应不了新时代的生物只能被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古代大型裸子植物,几乎无一幸免。接下来的两天,现代蛙类、海龟和咸水鳄这些现存的活化石登场,令人欢欣鼓舞。恐龙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它们非但没有灭绝,反而变得更加昌盛兴旺。腕龙、剑龙和雷龙,割据三地。尽管爬行动物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但内部却已经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悄然变身,成了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在大地上游走,暗暗积蓄力量,为日后的霸权易主埋下了伏笔。但此时的哺乳动物只有老鼠般大小,在狭缝中求生和挣扎。
  ②还有一部分爬行动物向往天空,于是,始祖鸟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有羽毛的温血鸟类。12月26日,即距今7500万年前左右,恐龙家族的巨无霸霸王龙登场了,它们横行于大地。12月26日,地球遭遇了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全军覆没。一个主流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火山爆发,并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爬行动物“逊位”,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登基”,新生代展开了。12月28日,齿鲸和须鲸诞生,它们属于现代鲸类,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12月29日,始乳齿象开始演化,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乳齿象。这个星球又成了大型哺乳动物的乐园。
  ③灭绝,也不尽然都是坏事。一方面它迫使不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出局,另一方面也为躲过一劫的物种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演化机会,促使巨头们将把持的生存资源转交到幸存者手中,最终令强者有担纲主演的机会。
  ④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使再奋力向前追溯,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300万年前,这就是所谓的“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若是按照人类文明史算,更是只有短短的几万年时间。也就是说,到了最后一天的午夜,万物之灵才披挂上阵。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人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森林,开始探索其他更适合生存的空间。到了12月31日13时,始祖地猿出现,他们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能,正式解放了双手。12月31日所剩无几。接下来,就进入了人类发展的快车道。21时8分,人类第一次使用火,发现了火的照明、取暖、熟食、驱敌等种种妙处。要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无疑是既酷炫又实用的技能。22时30分,海德堡人出现,同一时期,北京人出现。颧骨高突的北京人,拥有取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被视为“人类的先驱”。
  ⑤23时37分,尼安德特人登场。就脑容量而言,他们更胜智人,却在与智人的冲突中灭绝了。然而,尼安德特人的一部分基因存留了下来,延续至今。23时58分03秒,即距今1.7万年前,山顶洞人亮相。人类有了原始宗教,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23时58分51秒,人类学会了耕种,有了远古农业。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以后,部分爬行动物演变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
  B. 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而且“人类的先驱”这一称号也由此而来。
  C. 人类在“一年”的最后“一小时”起源,若想在种族的竞争中胜出,仅凭脑容量的优势难以做到。
  D. 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尽管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可能面临物种大灭绝的风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灭绝的影响要辩证看待,五次物种大灭绝让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巨大冲击,却也形成了地球生物演化新格局。
  B.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在文中指的是人与猿开始产生区别,是因为人类会打磨石头和制造使用工具。
  C. 我们只能将大型物种当成时间线上的主角去看待,却不能说清演变的具体过程,生命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谜。
  D. 人类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要对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与自身负责,怀揣对自然的敬畏,减少人为灾难。
  3. 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这一现象,设想到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其他行星也许有智慧生命的踪迹,运用了发散思维。
  B. 本文采用假设的方式浓缩了地球的生命历程,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获得了对地球生命的诞生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C. 本文用语精准,如“几乎无一幸免”中的“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中的“看似”含有否定意味。
  D. 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地球上生命的演变过程,这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而且兼顾了读者的认知习惯与阅读体验。
  4. 结合第④段中“人类使用火”的相关表述,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物证与环境关联 可信度
  经过构建的火塘(凹坑、围石),最好与烧骨、烧石、烧土等共生。 确凿的证据:人类有控制用火的意图明确,可一锤定音。
  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出现原地埋藏的木炭、灰烬。 基本可信的证据:人类用火的可信度较高,一般会被采信。
  在单一地层单位出现烧骨、烧石与石制品等人类遗存共生的现象,但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指向性证据:表明人类用火的可能性,但不十分确定。
  烧过的材料散布在沉积物中,缺乏与人类遗物直接的共生关系。 无法确定的证据:发生过火烧现象,但无法证明是人类有意识用火的结果。
  A. 人类取用或使用天然火有遗迹作证,在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上文化层发现具有结构的火塘遗迹,可归入人类控制用火用于取暖、熟食等意图的确凿证据。
  B. 在遗址地层发现黑褐色的斑块、条带,并且成层,经分析这些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锰、煤炭,可判定为早期用火证据。
  C. 在地层内大量集中分布的木质灰烬,烧结的土块和烧石,燃烧物与相关遗迹集中、有序分布,是人类掌握用火技能的直接证据。
  D. 在人类遗址中发现一些断口处表层颜色呈黑褐色的碎骨,从而推断人类掌握了使用火来做熟食的技能,不能判定为指向性证据。
  5. 第⑤段中出现了大量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错误,文中只说“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悄然变身,成了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在大地上游走,暗暗积蓄力量,为日后的霸权易主埋下了伏笔”,没说明谁是地球霸主,“易主”也不意味着“轮流”做霸主,选项于文无据。
  B.“……就……,而且……”错误,根据原文“要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无疑是既酷炫又实用的技能”“颧骨高突的北京人,拥有取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被视为‘人类的先驱’”可知“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是“人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的必要条件,而选项“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为充分条件;被视为“人类的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间
  金仁顺
  ①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越品越觉得有意思,有意味。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
  ②我们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眼前有景道不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