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56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9分)
1.(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 )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 ),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也不用( )于器物收藏,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述而不作 标新立异 卷帙浩繁 沉醉
B.照本宣科 独树一帜 卷帙浩繁 沉溺
C.述而不作 独树一帜 洋洋大观 沉溺
D.照本宣科 标新立异 洋洋大观 沉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3分)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C.“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D.《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二、(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