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8 18:53: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70字。

  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于友谊,对于探求哲理,都有可述: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好一个“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王戎语)!是哀乐过人,不同流俗。尤以对于朋友之爱,里面富有人格美的倾慕。《世说》中《伤逝》一篇记述颇为动人。庾亮死,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伤逝中犹具悼惜美之幻灭的意思。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否?”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
  王右军既去官,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顾恺之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其痴尤不可及!陶渊明的纯厚天真与侠情,也是后人不能到处。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也只是新鲜自然而已。然而扩而大之,体而深之,就能构成一种泛神论宇宙观,作为艺术文学的基础。孙绰《天台山赋》云:“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又云:“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想幽岩,朗咏长川。”在这种深厚的自然体验下,产生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鲍照《登大雷岸寄妹书》,陶弘景、吴均的《叙景短札》,郦道元的《水经注》,这些都是最优美的写景文学。
  (摘编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材料二: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子就对生死问题理性对待,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的生死观,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将个人价值消融在社会历史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人张季鹰哭悼顾彦先时,大恸而忘情,不执孝子手而出,可见其超越礼俗的洒脱。
  B. 顾恺之的“画绝”与“才绝”,是指艺术上的造诣;“痴绝”,指他对艺术的热爱。
  C. 魏晋时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往往赋予自然美景以灵性和情致,物我合一,境与神会。
  D. 先秦时期,因为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人都看重人生前的社会价值,故重生轻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其人生观虽然近乎颓废,但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追求精神的自由。
  B. “国家不幸诗家幸”,魏晋人在艺术上造诣非凡,与这个时代的动荡不安有密切关联。
  C. 精神自由和时代动乱使魏晋士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觉醒,表现为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思索。
  D. 魏晋士人留恋生命,恐惧死亡,他们的作品蕴含着深沉的生存悲剧感,既悲怆又凄美。
  3. 下列各项不适合用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 任瞻尝行从棺邸下度,流涕悲哀。王丞相闻之,曰:“此 有情痴。”
  C. 《晋书•阮籍传》记载:“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D. 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写道:“昏且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4. 关于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晋人的“一往情深”,从自然、人情和哲理三个层面举例加以证明,论据充实。
  B. 材料一中举王羲之游山玩水之例,是为了说明浅俗薄情之人不能深切体会人生悲哀与真乐。
  C. 材料二以时间为序,分析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化历程。
  D. 材料一主要写魏晋士人“深情”的表现,材料二则侧重于分析魏晋士人的生命状态及其原因。
  5. 下面这些诗句都出自魏晋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请你结合这些诗句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魏晋士人“生命意识觉醒”的理解,并分析他们如何在觉醒后消弭痛苦,实现超越。
  (1)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亲,即“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2)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3)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荣禄和功名)以为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可见其超越礼俗的洒脱”错,原文有“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文中举这个例子说明的不是洒脱,而是不能忘情。
  B.“指他对艺术的热爱”错误,理解“痴绝”要联系全文看,由其中“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可知,这里的“痴”,是指对于宇宙人生的深情。
  D.“中国人都看重人生前的社会价值,故重生轻死”错,原文有“不同于孔子,道家的庄子则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先秦时期的庄子的文章就表现出对死亡的认识与思考。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石
  聂鑫森
  ①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②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状态,眼中只有工作。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