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00字。
2024届高三年级适应性测试
语文
本试题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在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粮食产量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劲,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2023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居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1位。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吉林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2023年,吉林省还深挖潜能促进消费,举办汽博会、农博会、雪博会、房交会、航空展等活动,全力恢复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位。
2024年,吉林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树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摘编自《率先突破,吉林底气何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吉林全面振兴新机遇》,吉林发布2024年3月6日)
材料二:
早在去年9月,哈尔滨市文旅部门就推出颇具“网感”的宣传片,全网的关注“破天荒”来袭,造梗、造势、造话题,甚至推出大雪人表情包、顺势主动设置议题……政府部门不再将流量和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流量,扩大自身影响力。不仅保持“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新能力提升促进耕地面积扩增、亩产提升,助力吉林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国领跑。
B. 吉林省优越的科研物质条件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技经济转化势头良好。
C. 2023年吉林省在促消费方面表现不俗,增比高于全国均数,增量位居全国第9位。
D.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接近,表明前者为2024年工作重心。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常态”在文中指哈尔滨政府部门接受并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而已经形成的一条以网络为阵地的基本工作程式。
B. “好学生”的“好”是哈尔滨全方位的优化,“学生”体现了哈尔滨向其他省学习引入外来消费、外来投资的做法。
C. “生态饭”在文中指在冰雪带来的旅游热潮中,出现新的经济需求,当地百姓乘势找到的依托美好环境的致富路径。
D. “国字头”在文中指国有企业,这一背景材料的引入,既体现国有企业从辉煌到落寞的酸楚,也展现了振兴的潜力。
3. 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多角度总结2023年吉林省的发展成果,意在说明吉林省正在全面振兴。
B. 材料二由点及面,从哈尔滨的“冰雪热”延展到东北三省的特色化发展。
C. 材料三指出东北的央企数量,并罗列企业,表现央企在东北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D. 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提出了东北全面振兴需采取的若干政策措施。
4.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建议的一项是( )
材料一、材料二 做法 材料三的建议
A 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 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重点布局
B 深挖潜能促进消费 强化东北地区公共服务
C 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 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D 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 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
A. A B. B C. C D. D
5. 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的东北发展现状,结合材料三思考东北三省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提振经济?请拟写一个申论提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创新能力提升促进耕地面积扩增、亩产提升”于文无据,第一段粮食产量增加等是因为启动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国领跑”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的两个数据不能直接得出“全国领跑”的结论。
C.“增比”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增速居全国第9位”,“增速”与选项“增比”,前者指增长速率,后者指增长数额的差距。
D.“表明前者为2024年工作重心”错误,强加联系。材料一第四段列举的是政府工作目标,各目标是并列关系,并不能据此得出工作重点是消费品零售。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瓣梅
刘心武
他热爱文学,但从事的却是一种最不需要文学想象力的冷僻的技术工作。他很忙,没有时间阅读任何文学作品。但他会在难得的休闲时间里,同妻女侃文学。也不是对文学进行评论,而是对小说进行复述。他复述的小说,都是几十年前出版的。他的复述极有可听性,甚至可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他不单是复述那些小说的情节,他会把细节、对话,乃至某些描写上的精致处,全复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