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2月语文考前模拟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820字。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作品的意义需要在阅读视野中呈现,其呈现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每一种阐释都是读者的特定视界与文学作品的某些意义元素相遭遇的产物,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呈现作品的某方面的意义。小说以敷衍故事、讲述人物命运为己任,故其意义更因故事丰富的形象隐喻而蕴含着多种释义的可能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不同,评点是依附在批评对象文本之上的。不管是抄本还是刻本,评点都与批评对象文本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入阅读视界。评点是伴随着小说叙事之始终的“副叙述”。面对没有评点注释的“白文本”,读者自有会心,会心自有法眼。其释义完全呈现出开放性。反过来说,面对评点本,不管评点者的立论与文本作者的本意或文本自身的含义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它对文本本身已经产生了修辞作用。它与文本之间已经构成了一种阅读张力,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了影响。其评点已然改变着文学作品的意义构成,并成为下一个阅读视界的对象。
明清时期,出版商为了射利,往往会强行对某书的结构篇章进行增删。如福建建阳书坊的简本《水浒传》增入征田虎、王庆故事。很多评点者也会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改造作品。对于评点对象,评点者在开始评点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标准对文本进行修订。有些评点者会尊重原文,但更多的评点者并不认为这种修订超越权限或“侵犯著作权”。金圣叹对于其前的《忠义水浒全传》甚为不满,认为它以“忠义”予宋江,“则直与宋江之赚入伙,吴用之说撞筹,无以异也”。因此,他“削忠义而仍《水浒》者,所以存耐庵之书其事小,所以存耐庵之志其事大”。他堂而皇之地自认为拥有“削”水浒的权力。
修订与评点双管齐下,是明清白话小说流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原作品的叙事起到了“重塑”的作用。经过这种修订、评点之后,它们大都成为清代最为流行的本子。
强调阅读上的兴会感发与强调释义上的溯源还真,这是传统释义学的一个基本矛盾。本事批评旨在为释义之“传真”提供真实的历史依据。但事实上,本事的提供并不能确保释义之真实性。小说本为史传之附庸,历史演义更是旨在演正史之义,“信史”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信念。所写人物、事件或多或少有历史依据。然而小说中还有虚构的一类,其人物与事件是否也有历史依据?追问小说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本事,成了千差万别的读者阅读小说时的普遍期待;也是创作知情者(比如作者的亲友)所乐意透露的,但也不能保证没有主观臆断,金和为《儒林外史》作跋时称,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若以雍、乾间诸家文集䌷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但这种观点未必就是绝对的正确。最为自觉而普遍地使用本事批评的是脂砚斋之评点《石头记》。除了对小说的艺术性有深入体悟之外,其评点最为特别之处是它对小说的历史本事频频提示。在小说叙事的展开过程中,脂砚斋总是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提示小说情节所对应的历史本事。
(摘编自陈维昭《论评点重构叙事》)
材料二:
我们知道,中国小说的产生是史乘(史书)分流的结果。虽然古人所云“小说”的概念与我们今日不同,但直到明清评点家,都毫无例外地指出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史传文学。清代评点家金圣叹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史传文学影响了中国一代代文人,也影响了明清小说和戏剧。可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每一种理解都是阅读者从特定角度呈现出的文学作品的某些方面的意义,小说评点也是如此。
B. 小说评点和小说是合二为一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种“副叙述”,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不同。
C. 本事批评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彻底解决传统释义学中阅读上的兴会感发与释义上的溯源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办法。
D. 明清评点小说叙事结构方式和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同之处体现在审美思维的共同规律和相互理解的“话语模式”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小说的主要目的是敷衍故事、讲述人物命运,所以其故事有着丰富的形象隐喻,也使其多种释义成为可能。
B. 明清小说在流传过程中常会被修订和评点,因为“重塑”了原小说的叙事,其一般会成为清代最为流行的版本。
C. 明清小说和《史记》都是由一系列单元结构组成的,但前者是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有机艺术整体,突破了后者的形式局限。
D. 明清小说评点有叙事结构方式的宏观把握•涉及了叙事结构的整体框架、结构原则等叙事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从两个维度以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评点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意义构成产生的改变等
B. 材料一末段提到胭脂斋评点了石头记中解说了评点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对小说的艺术性体悟和历史本事提示。
C. 概念“关系出性格”,探讨的不是叙事技巧问题,而是小说的虚构是否能准确记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
D. 材料二末段客观评价了明清评点的意义,既点明明清小说评点有宏观上把握的优点,也指出了明清评点的琐碎。
4. 根据材料一末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小说评点中的本事批评“并不能确保释义之真实性”的具体原因。
5. 两则材料都列举《水浒传》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明清小说评点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叙事学的影响。材料一强调评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开放性和修辞作用,指出评点者对文本的改造和重塑。材料二则将明清小说与《史记》进行比较,分析其叙事结构和美学价值,指出评点在叙事学理论中的地位。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评点在文学批评和叙事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评点对小说意义和结构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彻底解决……矛盾提供了很好 办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有“强调阅读上……是传统释义学的一个基本矛盾。本事批评旨在为释义之‘传真’提供真实的历史依据”,本事批评想解决的只是传统释义学中的“溯源还真”一个方面,还不能确保释义之真实性,更不用说解决传统释义学的基本矛盾了。选项曲解文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文学我的梦
铁凝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为时局的不稳定,也因为父母离家随单位去作集体性的劳动改造,我作为一个无学可上的少年,寄居在北京亲戚家。
革命正在兴起,存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为了安全,尽可能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