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00字。
辽宁省朝阳市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时不时看到有人说,生命能诞生在地球,纯粹是撞了大运——要同时凑齐合适的温度、液态水,以及富含氧的大气层等因素,是多么难得啊!这看法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地球生物之所以需要地球环境,恰是因为我们生在这里。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被淘汰了。
所有地球生命都血脉相连,我们有着相同的有机化学机制和遗传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学是生命乐章诸多复调的其中之一。
让我来讲讲生命乐章地球复调中某一小节的故事吧。故事发生在公元1185年的日本,平氏和源氏两大家族的战争持续多年。1185年4月24日,坛之浦海上决战,平氏输给了源氏,许多将士战死,幸存者大量投海身亡。
民间传说里,平氏武士都化作了螃蟹。这种“平家蟹”的壳上有诡异的纹路,就像武士的脸。渔民不吃这些螃蟹,反而会把它们放回大海。
渔民把它们丢回海里,决定了如下的演化路线:如果你是螃蟹,而你的甲壳普普通通,那人类就会吃掉你,你这一支的后代自然越来越少。但你的壳要是看起来有那么点像人脸,就有概率能死里逃生,留下更多后代。
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的自身愿望,而是渔民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实际上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被淘汰。人工选择的本质可以归结于:动植物的性状和行为都是遗传的,人类出于某些考虑,会选育其中的一些种类,淘汰另一些。得到选择的品种繁衍壮大,另一些则日渐稀少,甚至灭绝。
既然人类能让动植物产生新品种,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吗?当然能了。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这一观点有化石作为证据支撑。
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不到一万年里,驯化让羊从每次产出不到1千克的粗毛,变成了10千克甚至20千克的细毛;奶牛泌乳期产出的牛奶,也从几百毫升变成足足百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生物界。物种演化绝非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
物种演化在于自然选择,这一伟大发现与查尔斯•达尔文、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多世纪前,他们就说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环境压力选择了那些因为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繁衍后代。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
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他们只是把生物置于新的环境下。是自然法则在影响那些生物,导致它们变异。但人类确实可以在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并按自身意愿让其逐渐累积。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就培育出了更符合自身利益或喜好的动植物。这一过程可以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
T•H•赫胥黎是演化论在19世纪时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推广者,他曾这样评价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著作:“……第一次读到《物种起源》时,我禁不住感叹:‘我居然没想到这一点,真是愚蠢啊!’我猜,哥伦布的同伴们也说过一样的话……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散黑暗之前,谁也没想到通往问题核心的道路就在我们身边。”
演化论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概念曾让世人震惊不已,对不少今人而言依然如此。生物的优雅简洁,它们结构与功能的高度吻合,让我们的祖先赞叹折服,从而相信那是出自伟大设计师的手笔。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比最精巧的怀表复杂,而怀表不会自己进行组装,或者慢慢发生变化,更不会从落地钟演变而来。钟表的存在,意味着钟表匠的存在。我们祖先掌握的历史记录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每个生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一个物种不会变成另一个物种。我们渴望理解自然的意义及其法则,而“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但正如达尔文和华莱士所示,还有另一种解释。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
(节选自卡尔•萨根的科普图书《宇宙》第二章《宇宙的复调》,有删改)
材料二:
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游历世界时,我在南美洲观察到的众多事实,使我深受震动。这些事实对于解译物种起源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归国之后,我便想,如果耐心搜集和思考可能与这个难题有关的各种事实,也许会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我潜心思索和推论,写出一些简要笔记。1844年我又将它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记载我当时的结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生命诞生在地球,并生存演化下来,缘于适宜的地球环境,比如温度、液态水、含氧大气层等。
B. 人类出于某些考虑选育出动植物的新品种,与生物在大自然中发生的彻底的性状变化,二者本质上并无不同。
C. 物种驯化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改变,物种演化则是在亿万年光阴里,产生了缤纷多彩的生物界。
D. 作者以生物学为例,借助相关科学理论,表达了对生命乐章是“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这一说法的怀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善于引资料,援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来佐证观点,引用赫胥黎的话来表达对达尔文和华莱士的钦佩和赞美。
B. 材料一作者在说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时,用到了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C. 材料一的内容以科普为主,其中穿插民间传说,在突出科学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人工选择”观点的一项是( )
A. 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视觉派不上用场,视觉功能慢慢地萎缩、退化。
B. 花和果实色彩鲜艳,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传粉,种子更易被鸟类散布。
C. 玉米在经过上万代的选育后,比它干瘦的祖先更美味,也更富有营养。
D. 鸟类羽毛鲜艳、体态优美、叫声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借此取悦异性。
4. 作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进化论主要奠基人的达尔文,身上有哪些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达尔文科学论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语言表述抽象概括,注重逻辑推理,多用长句、表述严密。与之相比,卡尔•萨根的科普作品《宇宙的复调》在语言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展示了关于物种演化和自然选择的观点,第一则材料语言生动,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和科学解释相结合,增强读者的理解与兴趣;第二则材料则更为严谨,展现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增加了科学传播的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作者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时不时看到有人说,生命能诞生在地球,纯粹是撞了大运——要同时凑齐合适的温度、液态水,以及富含氧的大气层等因素,是多么难得啊”可知,“生命诞生在地球,并生存演化下来,缘于适宜的地球环境,比如温度、液态水、含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娘,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有儿子。赵大伯是个能干的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蔑、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