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9 21:35: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3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②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③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史背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叙事之外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提。
  ④只有在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才会有新发现和新书写。我们可以把因现代化冲击产生的乡土文学纳入现代化叙事中,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变化的“新乡土文学”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叙事。“新乡土文学”承接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乡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开始极大关注乡土中国的状况,现代乡土文学随之而生。
  B.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我们可以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性”的论述中找到答案。
  C.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需在不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脉络和特色,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D.“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它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既继承了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独特的脉络和特色,也受世界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引用费孝通对“乡土性”的精辟论述,是为了说明乡土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B.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二者关系密切,既互相印证又相互促进。
  C.学术界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
  D.如果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有新发现和新书写,那么就说明乡土中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费孝通对“乡土性”的阐释的一项是(    )(3分)
  A.吃饭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已经是三十年来的老规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B.河川地是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那些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卖地,偶尔有忍痛割爱卖地的大都是原坡荒地。(陈忠实《白鹿原》)
  C.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贾平凹《秦腔》)
  D.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鲁迅《祝福》)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社会类型 西洋社会 乡土社会
  结构类型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捆柴 水的波纹,蜘蛛的网,众星拱之
  界限分明 伸缩自如
  家庭(人员清晰) 亲属(“数不清” “有差等”)
  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平等 以“己”为中心
  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
  争权利、讲法律 攀关系、讲交情
  A.不同于西洋社会捆在一起的团体格局,乡土社会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B.西洋社会家庭成员清晰,界限分明:而乡土社会亲属人员数不清,没有界限。
  C.是否以“己”为中心,强调自我主义,是区分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标准之一。
  D.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攀关系、讲交情,西洋社会则追求平等,争权利、讲法律。
  5.星球中学高三(一)班准备围绕“现代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的关系,举办一场讨论会,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