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40字。
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选自《诗论》,朱光潜)
材料二:
钱锺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 “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似可品评高下。
C. “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D. 《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 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 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D. “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B.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
5. 请结合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谈谈“桃”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能力。
C.“‘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错误。由原文“‘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一处可知,“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神话、宗教都是“移情作用”的产品。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节选)
冯德英
母亲被一担一百多斤重的水,压得可真够呛,走几步就要歇憩一会儿。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淌,她也顾不得去擦。实在挑不动了,她心里很懊恼身体的衰弱,真不相信这才是刚四十岁的人啊。她不得不把水倒掉一些,每桶剩下一大半。在上一个陡坡时,费尽所有力气,上了几次都失败了。
母亲很生气,停下来用衣襟擦擦汗,又担起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