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30 8:29: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7题,约2026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分值为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的思想。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精神。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有巢氏、燧人氏、鲧、禹等人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苦努力。其实,无论哪个时代,从事创造的主体都是广大人民。所以,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从来都是以对广大人民的真挚关心和深切同情为感性基础的。
  作为中国民族精神之重要表现和载体,感性与理性融会、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中国文学,也为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提供了充分的范例。坚持广大人民基本福祉,强调财富分配相对均衡,抨击统治阶级以权谋私,展现重重社会矛盾,从来就是中国文学光彩熠熠的优良传统。早在《诗经》中,许多产生于西周末年的政治怨刺诗,就表达了当时贵族阶级中正直的有识之士,出于高度历史责任感,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抨击和批判。
  这些作品针砭时弊,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怨刺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历代中国文学都坚持以人为本,以深刻批判精神为底色,形成了奔流不息的现实主义传统。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到关汉卿《窦娥冤》中对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以社会理想为引领,以现实批判为职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精神,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璀璨光芒。
  (摘编自郭杰《契合与共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精神》)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改造,在传承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重民、爱民、富民等积极思想的同时,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与共振,都坚持以人为本,执着追求人类美好社会理想。
  B. “大同社会”这一理想,体现着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最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人类的社会理想。
  C.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也实现了对这一思想的超越。
  D. 关汉卿《窦娥冤》中对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体现了中国文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学派思想始终处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位置,它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历史发展。
  B. 《诗经》中的政治怨刺诗产生于西周末年,表达了当时贵族阶层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C. 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强调“君轻民贵”没有意义。
  D.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地位的变化。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引用,旨在对比以人为本精神在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突出儒家的与时俱进。
  B. 材料一开宗明义,在论证过程中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论证充分。
  C. 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在传统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层层对比中突出观点。
  D. 材料二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围绕中心观点组织语言展开论述。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最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人类的社会理想”错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可知,应是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且“系统”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块青萝卜
  童村
  小惠看到那半块青萝卜时,正是中秋黄昏时分。她和西征的队员们,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吃到过一粒粮食了。只要能咽进肚子里去的,他们都咽进去了。可是,还是饿。
  那半块青萝卜,是在一小片刚收拾完不久的阳坡菜地旁发现的。它就躺在一丛枯草里, 闪着若隐若现的诱人光泽。看到它的那一刻,小惠的眼睛一下就亮了,紧接着,她听到自己的失声惊叫,就像捕获一只意想不到的猎物一样,步履踉跄地扑了上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