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30 8:31: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190字。

  2023——2024学年度精品卷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当看到这些地名,我们或许会立刻发现,它们都“扮演”过都城的角色。所谓“都城”,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缩影,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因此,都城的选址、整体布局和具体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理念、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完善。
  古代都城在进行选址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寻求最佳的定都位置。河流能为人、家养动物以及农业灌溉提供充足水源,并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故早期人类文明多起源于河流附近。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河流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同时也是人员与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
  天文学在中国起源很早,逐步形成了以天象观测和历法为中心的严密理论体系。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都城的空间布局往往仿照天象。秦咸阳城将渭河比作银河,咸阳宫象征天极,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成拱卫之势,这种做法也同时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夏商周时期都城的局部或单体建筑上,就已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中轴线布局。西汉至北魏,中轴线布局逐渐规整,中轴线也更接近城市中心。到隋唐时期,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为后代都城的布局树立了典范,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门,有东西、南北走向大道各九条,可供九车并行。宫殿的左边是宗庙,右侧为社稷,前部为朝政之所,后部为市场。虽然由于实用性等原因,没有一座都城完全按此模式建设,但这一先秦时期的“理想化”布局却依然影响了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都城的规则建设,其中“左祖右社”的都城布局理念更是为汉及之后历代所严格遵守。
  都城最早只是宫城性质的城市,“筑城以卫君”——统治阶层居于城内,百姓居于城外。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管理职能的扩展,才逐渐开始在宫城外修建外城,之后又在外城和宫城间修建皇城,以容纳都城里的人口和各类建筑设施。作为都城的核心,宫城多处于地势较高处,以把控制高点,既提升安全度,也能产生高高在上、君临天下之感。处理朝政的“外朝”一般位于宫城南北中轴线南端,供皇室起居的“内廷”位北。
  城墙作为重要的防御措施和都城内各区域的分界线,为了使人难以翻越,除了追求高度外,还会与地面形成较大坡度甚至完全垂直。为加强防御,一些城墙有不少凸出的“马面”,可提供更大射界,消除守城死角。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马面”位于陕西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
  城门,从汉长安城起,外城一般四面各开3门,共12门;宫城一般四面各开1门。宫城、皇城、外城均有规模大于其他城门的正门,多向南开,有3或5个门道。南北朝及以后,一般宫城正门在所有城门中规模最大,以凸显宫城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周至魏晋前,城市居民一直居住在四面设墙的“里”中,实行封闭式严格管理。市场位置固定,与“里”相互独立,定时开闭。北魏洛阳城规划了320个坊以安置居民,唐长安城也采用了里坊制。到唐中后期,里坊制日渐松动,部分管理制度名存实亡。魏晋起,都城市场数量逐步增多,且多位于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区域,商人也开始在附近聚居。盛唐起,原有的市场管理制度受到冲击,出现了夜市,在坊内或者穿坊墙设店的行为屡禁不止。到后周、北朱时,由大小道路形成的“街巷”逐步取代里坊。随着商业的发展,除综合性市场外,街巷两侧涌现出大量店铺,还出现了大量专卖某种货物的专业街市。
  (摘编自朱子墨《“天下之中”的建与设》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对“中”的概念特别重视,比如老百姓过春节的时候,如果要拍摄全家福照片、家庭聚餐等活动,凡是坐在中间位置的,通常都是家里辈分最高的。
  考古学家在6400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古人测中的证据,那就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流能提供充足水源,能发挥防御作用,并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是早期人类将城市建在河流附近的重要原因。
  B. 《周礼•考工记》体现了先秦的“理想化”布局,但由于缺少实用性,秦汉以来很多都城没有完全按此模式建设。
  C. 宫城作为都城的核心,有处理朝政和供皇室起居的功能,其多处于地势较高处,不仅为了提升安全度,更为了产生君临天下之感。
  D. 古代都城的城墙是都城内各区域的分界线,城墙追求高度,会与地面形成较大坡度、设置“马面”体现其防御作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城是国家的象征与缩影,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其选址、整体布局和具体结构比经济管理、文化礼仪活动更重要。
  B. 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受到了“天人合一”、礼制、实用主义等多种思想模式的共同影响,布局凸显传统特色。
  C. 文章将不同历史阶段的都城建设进行比较,并注意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城建设既有延续性又在发生变化。
  D. 文章使用“不一定、完全、4000年、3或5个门道”等准确语言,传播古代都城建设的科学知识。
  3. 不能作为都城修建依据或条件的一项是(   )
  A.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
  B. 都城多修建于河流附近。
  C. 都城的空间布局要讲究“天人合一”,往往仿照天象。
  D. 都城布局要符合“左祖右社”的理念。
  4. 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表体现 隋唐长安城建设结构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隋唐长安城的里坊结构形成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
  B. 隋唐长安城的里坊有四个门,方便实行封闭式严格管理。
  C. 统治阶层居于城内,百姓居于城外。
  D. 外城、皇城、宫城的位置由外到内,宫城居中象征着最高权威,提升统治阶层的安全度。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都关于古代都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是早期人类将城市建在河流附近的重要原因”说法有误,由原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河流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可知,“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与早期人类并无太多关联。
  B.“由于缺少实用性”说法有误,由“虽然由于实用性等原因”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C.“不仅……更为了”说法有误,原文“既提升安全度,也能产生高高在上、君临天下之感”是并列关系。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死了的时候
  萧红
  ①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②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