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4年高三得分训练(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350字。
2024年高三得分训练(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东坡题跋》辑录了苏轼对众多艺术形式的讨论,文采焕然,意蕴深远。苏轼作为文人画的首倡者,儒释道融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其文章探骊得珠,见解独到。
“法”即法度、法则。于绘画而言,是艺术家应当遵循的准则,是前人树立的楷模。这里的“法”取之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谈到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就绘画本身而言,法包括两方面,一为“形”,二为“艺”。今人多认为其只写“意”,不重“形”,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曲解他意。可实际与之大相径庭。苏轼并不完全否定艺术的再现,对他而言,一幅画仍然是自然世界的有效影像。《东坡题跋》多篇笔墨中,可见其观点: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黄筌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宫廷画家,尤善花鸟,画风以“皇家富贵”著称。苏轼批评其缺乏观察,认为“观物审象”乃是画师的本职所在。《易传》提出“观物取象”一说,也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象”非“圣人”的“自我表现”,而是对宇宙万物的再现。观察要求多角度。“仰观”“俯察”远与近相结合方能察“万物之情”。
“艺”则为绘画的技巧、技艺。对于“艺”,苏轼要求了然于心,得心应手。他评李龙眠的画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艺术家光有“道”而无“艺”,手上功夫不到位,那么物象只能存其心,为善鉴者而已。而熟练掌握“艺”,艺术也就变成了第二天性。无“艺”,只能内外不一,心手不应。如庖丁解牛,正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了然于心,才能运用自如,而对于“艺”,是可以通过焚膏继晷地学习得到的。
“意”是通过“法”,将自然万物观察到的与心融合,从而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东坡的“意取法于老庄。这里的“意”与老子的“道”相似。“道”是“有”和“无”的统一,“实”和“虚”的统一“意”来自宇宙自然,此为“有”和“实”,能被人观察,同时它又掺杂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有道是“直抒胸臆”,此为“无”和“虚”,又和庄子的“象罔”相近。郭嵩焘注说:“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
“意”从有限进入无限,不只是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透过画,与自己的心碰撞,达到一种“自我”的境界。“赋试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果一幅画、一首诗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让人产生“意”,那定不是一件能打动人的艺术品。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士人画与画工之作不同,这是苏轼从社会身份上区分绘画的。画匠只取“皮毛、槽枥”,看数心便审美疲劳,而士人画展出出物象活泼的生命力,令人生“意”。他在《跋赵云子画》中也称赞赵云子“笔略而意具”,工者不能。
苏轼有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里提出的“新意”一词,实则是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寻求新“意”,寻求属于自己的“意”并自成一家。明代董其昌评论前人书法时提道:“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此处论述的是书法,但书画同源,书法为此,绘画亦然。
摘编自徐世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绘画思想》
材料二:
苏轼论书主张独出新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并不否认对传统的学习。这一点从苏轼本人的书法实践中也可看出。其楷书代表作《宸奎阁碑》,字体具有楷书端庄敦厚的特点,其传统功夫可见一斑。黄庭坚在评价其书法时也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东坡题跋》一书中对绘画、书法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充分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
B.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在绘画中能够体现“有”和“无”的统一、“实”和“虚”的统一。
C. 士人画展现出的物象比画工之作更有生命力,这样的区别导致士人与画工的社会身份有所不同。
D. 苏轼中年的一些作品具有颜真卿书法的特点,这一点在黄庭坚对苏轼的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艺术家应当遵循的准则要体现在“意”上,而不在“形”上,但苏轼认为“形”的准则要求要高于“意”。
B. 苏轼重视绘画技巧,他认为画家如果能够做到有“道”又有“艺”,那么画家既可以“形于心”,又可以“形于手”。
C. 苏轼在《跋王荆公书》中批评王安石的“无法之法”,并且还告诫后学者不可贸然学习王安石书法的“无法之法”。
D. 苏轼以为王献之执笔不当,苏轼赞赏的是书法创作要不受拘束地挥酒笔墨而又不失去法度,并且始终要专心致志。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苏轼在评价他人书法作品时,也往往以其得古人意趣为高”观点的一项是( )
A. 智永“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B. 杜祁公“得昔人风气”。
C. 李元直“晓字法、得古意”。 D. 张旭“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4. 右面这幅图是戴嵩所作的《斗牛图》,苏轼曾在《书戴嵩画牛》中写到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牧童指出“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中想要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画家在绘画时不管多么注重写“意”,依旧要遵循“法”,遵循自然万物的本质。
B. “观物审象”乃是画师的本职所在,画师应多角度观察,方能察出“万物之情”。
C. 艺术创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才能获得创作上的真知。
D. 前人留下的绘画经验在指导后世画家创作时,也可能对其思维和行动形成制约。
5. 材料一中苏轼有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苏轼所说的“新意”的内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样的区别导致士人与画工的社会身份有所不同”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士人画与画工之作不同,这是苏轼从社会身份上区分绘画的”,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