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押题卷(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650字。
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押题卷(四)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价值,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所谓“历史认识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人们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改造,故它具有了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因此,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具有历史认识价值的前提,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其是否具有历史认识价值,是区分真假“非遗”的“试金石”。
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
首先,人需要认识自己的历史。通过认识历史,我们可从祖先那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智慧。
其次,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历史的资源十分有限。无论是典籍文献,还是文物遗址,都有它的短板。文献典籍的短板在于文字记录过于简约,凭借简约的文字很难将某项技艺技能恢复出来;文物的短板是,通过它我们往往只能“知其然”,而无法“知其所以然”。而通过传承人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能将那些古老的技术,技艺完完整整地传递给我们。
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经历过通过典籍认识历史,通过文物认识历史,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通过典籍认识历史。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最早是从典籍开始的。譬如,要想了解汉朝兴衰,可以看《史记》《汉书》。但典籍最大的问题,就是史书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它们所记历史,多半是历朝的帝王史、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而很少会记录这些朝代的底层文化,譬如历朝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等,导致治史者们很难从史料中寻找到相关资料。
通过文物认识历史。由于文物都是来自地上或地下的第一手资料,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但通过文物认识历史,其所呈现出的往往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凝固瞬间,而那些具有历时性特点的文化现象,譬如戏曲、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的演出过程,精美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过年过节的整个仪式过程,都很难通过一个静止的文物完美地呈现出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以“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呈现的遗产类型,可以成为人们认识自身历史的第三条途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有着天然优势,它可以尽情展现历时性文化遗产生产制造或是演出的整个过程。如果我们想了解大唐宫廷音乐,你只需来到集贤镇,让当地的老人们为你演上一曲,唱上一段,就真真正正地听到了上千年前的唐代宫廷音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唐代宫廷音乐带给我们的历史认识价值,而这是当代创作,哪怕是顶级优秀的当代创作都无法带给我们的。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最重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别。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无论该遗产所呈现给我们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以作为文物受到来自国家的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活态形式传承于民间社会的文化事项,它在为社会提供历史认识价值的同时,还会继续影响社会,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性决定的。故我们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是正面、正向的,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也只能通过搜集实物、录音、录像或是通过口述史调查等方式,将它们科学地记录并作为重要史料保护起来。
通过“非遗”来印证历史,是“非遗”产生的“证史价值”,即指人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帮助我们印证往昔的历史。
通过“非遗”来纠正历史,是“非遗”所独有的“纠史价值”。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纠正历史偏谬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独特价值。人类自进入文字社会一直都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转述自己的历史的。但因统治阶层对文字的垄断和录史者本身的局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多元,但其核心的价值是历史认识价值,即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非遗”,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
B. 基于人类认知自身历史需要 条件与资源,通过典籍文献、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就可“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C. 文物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先天优势,但只能呈现历史的一个凝固瞬间,无法再现戏曲、舞蹈等历时性的文化现象。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认识历史的作用,但“非遗”是一种以活态形式传承且继续影响社会,认定标准必须是正向、正面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有历史认识价值须以“原汁原味”传承作为前提,当代人对其的改编与改造,将导致“非遗”历史认识价值丧失。
B. “非遗”独有的“纠史价值”,体现在对因历代统治者以其意愿转述历史、录史者自身素质及外部干扰造成的史书与史实的差异的纠正。
C. 基于“非遗”独有的“补史价值”、“二十四史”的垄断和民间史缺失,“非遗”完全能承担重构中国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重任。
D. 在遗产申报与保护上,因混淆“遗产”与“现产”的区别,将“非遗”与文创产品混为一谈,导致人们屡屡犯错。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对作为文物的瓷器,人们只知道瓷器的造型、质感,至于它们是通过怎样的工序流程、技术技艺制作出来的,则无从谈起。
B. 清代抽大烟的烟枪、裹小脚的小鞋均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因为其作为“已故”历史的一部分,能凸显其历史认识价值。
C. 相貌清晰、动作优雅的出土乐俑,经《文物大医生》口述史撰写,为填补中国民间文化史的空白做出了突出贡献。
D. 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的居民大多能拉上一曲、唱上一段,而其曲谱经查验竟是已“消失”千年的唐代宫廷音乐。
4. 文章围绕“非遗”话题展开,请梳理内容,以“问题链”的方式概括出本文的思路。
5. 某市歌舞团根据石窟壁画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并申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否定了有关“非遗”申请。联系本文,请给出有关部门否定的依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B.“通过典籍文献、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就可……”错误,以偏概全,扩大范围。由“文物的短板是,通过它我们往往只能‘知其然’,而无法‘知其所以然’。而通过传承人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能……”可知,要想“‘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只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达到。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川关
王剑冰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古戏台,两个紧紧并排在一起,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同高同大,不离不弃,一起走过数百年的岁月。
它们是两个雕塑,两个标本吗?不,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走马灯似的晃动着,一声声道白与声腔,分明还在戏台的上空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