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9600字。
试卷类型:A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模拟考试
2024.8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2B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上述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再体现”或“再创造”。但即使在同一或相近的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们,其人生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就必然有所差别。所以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艺术鉴赏的另一重要心理因素是想象,想象在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鉴赏活动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鉴赏者总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丰富艺术形象。生活是无限广阔和无限复杂的,而艺术则只能用有限的画面和有限的笔触去表现它,作者选取典型情节和典型人物,抓住特征性的几点,加以勾勒,诱导读者、听众用想象加以补充,这样才能余味无穷。如果写得太实,不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那倒反而索然无味了。马远的绘图《寒江独钓图》,只画一个老人坐在小船头上独钓,画面很简单,但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这大概是一个高士,避开世俗的纷争,独钓寒江,恬然自得。欣赏音乐,想象的作用就更大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里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写的就是欣赏音乐时的想象和联想。如果连最起码的想象力也没有,那是根本无法欣赏艺术作品的。电影里有蒙太奇的组接,小说里的情节也有跳跃,没有想象就连续不起来。至于象征主义作品,意识流艺术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更不行了。当然,鉴赏者的想象是以艺术形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鉴赏这一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中,鉴赏者不是被动的受感染者,而是具有主导地位的艺术消费过程参与者。
B.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因此,不同的鉴赏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见仁见智,绝不可能相同。
C. 只有生活经验越丰富,体验才可能越深切;因此,读者生活经验的丰瘠程度就决定着他的鉴赏艺术形象能力的高下。
D. 艺术鉴赏既是感受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鉴赏者认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他对艺术作品思想意义认识的深浅。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阿Q正传》中刻画阿Q这个典型形象,勾勒他的癞疮疤、瘦伶仃、黄辫子等外形特征,以此引导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人物形象。
B. 京剧舞台上通过演员的趟马动作来表现战马的驰骋,通过演员的划船动作来表现涉水,这些都是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而达到的。
C. “飞流直下三千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这两句诗词名句中都可以看出人在鉴赏自然景物时的移情作用。
D. 歌剧《白毛女》演出时,饰演黄世仁的演员因为表演太过逼真,差点被人枪杀,这足以表明移情作用在艺术鉴赏中是确实存在的。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的主要论点的一项是( )
A. “为使想象臻于完整,只有普通的生活经验、普通的认识和观察是完全不够的。”(布罗夫)
B. “想象是创造力,亦即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与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雪莱)
C. “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巴尔扎克)
D. “想象不断地吸收感觉里的养料,就愈有吸引力;它愈和理性结合,就越发高贵。”(歌德)
4. 什么叫“形象大于思想”?试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 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包含哪些因素的作用?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是被动的受感染者”“具有主导地位”错误,原文是说“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选项偷换成“不是被动的受感染者”,扩大了其外延。“具有主导地位”这一信息是节外生枝,原文并未述及。
B.“绝不可能相同”错误。根据原文“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这与“绝不可能相同”所传达的信息不等值。
C.“因此,读者生活经验的丰瘠程度就决定着他的鉴赏艺术形象能力的高下”错误,据原文“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可知原文只是阐述了体验、生活经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并没有说明生活经验的丰瘠程度和鉴赏艺术形象能力的关系,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就四处寻找窦文贵了。
与老黑曾有过三次交手的窦文贵,自然三次把老黑稳妥妥地送进大牢。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历练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还能折腾个什么劝儿?不就剩条老命,还是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