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720字。
惠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却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鸫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舒德干等译)
材料二:
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其化石是长羽毛的恐龙向鸟类转变的过渡型。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对人类设计者来说,相对于我们对鸟类模样的预期,始祖鸟看上去像一种不完善的鸟,因为我们对鸟类的期望是由今天的鸟类决定的。在始祖鸟自己的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阐述了“变异”会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的特征差异增大,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
B. 第二段“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句话概述了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的法则:遗传具有稳定性,变异具有缓慢性。
C. 第三段运用了归纳推理方法来说明遗传的稳定性让一些生物保留着原有的身体构造或生活习性,而缓慢的变异让它们逐渐有了新的习性或技能。
D. 材料一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自然选择变异的一般原理,全文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所有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这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更占优势。
B. 材料一提到,在物种后代变异过程中,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
C. 材料二认为,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它拥有“半成品翅膀”,是一种不完善的鸟类。
D. 材料二强调,提塔利克鱼化石的发现,证实了鱼与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物种确实存在。
3. 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短脖子的长颈鹿由于缺少食物被淘汰,而长脖子的长颈鹿能获得较丰富的食物,逐渐进化为现在的长颈鹿。
B. 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
C. 有些蝴蝶的翅膀颜色和图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捕食和繁殖需求。
D. 在德塞塔群岛有一种无翅甲虫,因翅膀发育得不完全很少飞翔,而不会被海风吹到海里淹死,所以得到最好的生存机会。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 材料二是科普文章,请结合全文简析其“科学性”和“普及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错,原文是说“新的改良变种才能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选项中“新的变种”未必都是“改良的”,而且文中“才能”是强调这一条件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选项“必将”也过于绝对。
故选A。
【2题详解】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阐述了“变异”会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的特征差异增大,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
B. 第二段“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句话概述了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的法则:遗传具有稳定性,变异具有缓慢性。
C. 第三段运用了归纳推理方法来说明遗传的稳定性让一些生物保留着原有的身体构造或生活习性,而缓慢的变异让它们逐渐有了新的习性或技能。
D. 材料一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自然选择变异的一般原理,全文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所有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这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更占优势。
B. 材料一提到,在物种后代变异过程中,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
C. 材料二认为,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它拥有“半成品翅膀”,是一种不完善的鸟类。
D. 材料二强调,提塔利克鱼化石的发现,证实了鱼与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物种确实存在。
3. 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短脖子的长颈鹿由于缺少食物被淘汰,而长脖子的长颈鹿能获得较丰富的食物,逐渐进化为现在的长颈鹿。
B. 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
C. 有些蝴蝶的翅膀颜色和图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捕食和繁殖需求。
D. 在德塞塔群岛有一种无翅甲虫,因翅膀发育得不完全很少飞翔,而不会被海风吹到海里淹死,所以得到最好的生存机会。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 材料二是科普文章,请结合全文简析其“科学性”和“普及性”。
【答案】1. A 2. D
3. B 4. ①道理论证。第一段运用讲道理的方法,分析问题、说明道理,逐步展开,推论严谨,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②因果论证。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二段“由于自然选择……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所以……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③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第三段列举了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高地上的鹅、一种像鸫的鸟、海燕等例子,来证明每一个物种为了扩大其个体数目,通过自然选择,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5. (1)科学性:①内容具有科学性,通过分析“过渡型动物”的重要性,科普生物学中变异进化的专业科学知识。②语言严密,列出关键数字,如“它应当生活在3.75亿年前”,数据准确无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③逻辑严密,比如“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等。
(2)普及性:①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如生动地讲述了寻找提塔利克鱼化石的过程,饶有趣味。②叙述生活化,用词生活化,如以“半成品”形容“过渡型物种”,浅显易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错,原文是说“新的改良变种才能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选项中“新的变种”未必都是“改良的”,而且文中“才能”是强调这一条件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选项“必将”也过于绝对。
故选A。
【2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