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9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 20:03: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70字。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当年的费孝通曾经专门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而提出来进行研究,但今天的城市化似乎走到了一个单向度发展的快车道上去,而体现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也出现了一种发展的瓶颈。当越来越多的人挤到大都市寻找工作、生活以及未来之时,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是否真正能够满足越来越城市化生活的需要,乡村的去留问题,都将是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一种考验。乡村如果是这样一番处境,文化的未来又将会走向哪里同样是作为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吸引着晚年费孝通的注意力。或者说,从1948年前后开始撰写《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这两本小册子的时候开始,费孝通就一直探究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变革的时代中,中国文化到底该何去何从,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90多岁时才真正变成是一种自觉性的思考,并为此而提出一种“文化自觉”的概念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
  对许多阅读过《乡土中国》的人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在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就是“差序格局”,或许受到潘光旦先生反复讲述的“五伦”观念在中国社会伦理结构中的影响,费孝通由此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一种西方“团体格局”相对比之下而对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给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理解,以克服一种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中国的远观。它为我们的社会理解找寻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框架,与此同时,他也借此暗示了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可以把分散开来的个人一个个地聚拢在一起的基础究竟在哪里,而这个基础就在于一种强烈意识的自我的存在。但这种自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要被自我放置到他人的位置上加以绑定起来而实现的,因此这种自我在天然的意义上便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是“我”的一种他者化。因此在我们乡土中国的文化里不太惧怕有他人的存在,只要“他”是和“我”有关系的,“他”可以转化成为“我的”,这种惧怕感也就自然消失了,这里的关键是要看他和我的关系究竟是远还是近。这种关系结构绝非是“拉关系”那样简单,它自身具备一种真正私人性与安全感的结合:自我的存在,并以自我为中心,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中国人自我价值的发挥;同时在他需要各种帮助之时,便可以瞬时启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由此而使得一种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排的社会格局得以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这种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实际上也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里的道德、法律以及伦理形态。换言之,所有这些都无法脱离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断延伸出来的社会联系,这种关系网络的实践真正塑造出了乡土中国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中就包括对于私人的而非公共道德的强调。换言之,在人们作出一种道德与否的判断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彼此之间私人关系的远近,这种观察无疑是对中国社会自身文化逻辑的最为深刻的一种理解。
  新的中国的建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抛开一种现实的存在或者国情而自行构建,而这个摆在新的中国面前的现实基础恰恰是与现代西方已经建立很久的法权制度的契约精神不能够相融合的。换言之,这个国家的基础的文化可谓是建立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式之上的,由此才会有难以处理的一种所谓“人治”的社会、在野乡绅的自治、无讼的理想以及一种特殊的礼法文化等困境的出现,这些困境不是在于一种传统的文化有了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引入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忽略了一点,即这种传统的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是要慢节奏地发生转变的,言外之意便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可能做到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的困境产生。
  (摘编自赵旭东《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一书集中阐述了费先生文化自觉思想:“通过我这60多年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中,而对中国文化本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撰写《乡土中国》的时候,就在探究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
  B. “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而提出的概念,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C. 乡土中国文化里的关系结构,既有发挥自我价值的私人性,又有帮助获得自我与社会成就的安全感,是二者的结合。
  D. 我们已进入世界性文化转型期,21世纪的人类也面临着共同危机,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费孝通当年就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课题,然而今天的城市化发展还是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B.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将分散开的个人聚拢在一起,原因就是有强烈意识的自我存在,即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C. 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私人关系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这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有关。
  D. 传统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转变比较慢,无法和新制度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困境。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
  A. 论亲戚关系,宝姐姐比林妹妹疏远一些。(贾宝玉)
  B.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D. 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我国正在经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传统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阻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跨越这个阻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可知,费孝通有解决的意图,但是问题并不一定得到“彻底解决”。
  B.“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二句“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中国的远观”可知,此句对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理解错误。
  D.“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三句“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可知,“文化自觉”没有“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故选C。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撰写《乡土中国》的时候,就在探究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
  B. “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而提出的概念,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C. 乡土中国文化里的关系结构,既有发挥自我价值的私人性,又有帮助获得自我与社会成就的安全感,是二者的结合。
  D. 我们已进入世界性文化转型期,21世纪的人类也面临着共同危机,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费孝通当年就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课题,然而今天的城市化发展还是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B.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将分散开的个人聚拢在一起,原因就是有强烈意识的自我存在,即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C. 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私人关系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这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有关。
  D. 传统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转变比较慢,无法和新制度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困境。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
  A. 论亲戚关系,宝姐姐比林妹妹疏远一些。(贾宝玉)
  B.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D. 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我国正在经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传统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阻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跨越这个阻碍。
  【答案】1. C    2. B   
  3. A    4. B   
  5. (1)阻碍:传统的差序格局文化观念虽然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但随着亲疏远近的变化,它会影响我们对道德、法律与伦理形态的判断,与法制的契约精神不相融合。
  (2)跨越:①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深刻认识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期和困境中,做出合理的选择。②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文化自觉不是全盘他化,而是要根据国情进行构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可知,费孝通有解决的意图,但是问题并不一定得到“彻底解决”。
  B.“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二句“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中国的远观”可知,此句对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理解错误。
  D.“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三句“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可知,“文化自觉”没有“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故选C。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