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学生2月自主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 20:11: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20字。

  2024届高三学生自主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
  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
  (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 两河流域为古埃及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 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
  D. 良渚水坝建设时间的最终确定可见善于吸收借鉴先进的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重要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 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 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丰富以及青铜容器铸造技术的诞生,也得益于域外文明。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契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与中华文明交流后,逐渐被吸收,成为了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构成了美洲印加文明的天然屏障,但印加文明因固守其本土文明,长期自我封闭,最终逐渐衰落。
  C. 2020年以来,美国以空前的力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这一行为在限制中国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加巩固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
  D.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
  5.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是说中国的地理条件比其他地区的丰富。
  B.“两河流域为古埃及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可知,应是“古巴比伦”。
  C.“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可知,原因应是“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67号马车
  刘帆是
  67号马车。(1)马车的辘辘声和额尔古纳河的水声一样好听,耄耋之年的杜依依说。一座低矮的房屋里,晋丰泰商行年轻的杜掌柜,拨拉着算盘,若有所思。夜色渐浓。秋之娟应该快回来了!地窖里的6位同志必须趁夜幕走,到赤塔。杜掌柜注视着门外,希望秋之娟蓦然出现在眼前。杜掌柜放下算盘,穿过跨院,到后面平房看了看,确认没有破绽后,轻轻放下布帘,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