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670字。
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均诞生于20世纪二次大战期间,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研究角度和重点,但是都分享“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例如,工程心理学从人类认知信息加工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实证;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则从人—机—环境关系匹配的工程设计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人因和工效设计原则、方法及实证。进入计算机时代,人与计算机(包括基于计算技术的产品)交互带来了许多新的人因问题,推动了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这些相近领域都希望通过优化人、机器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确保系统实现安全、高效和宜人的目标,因此,我们将这些领域统称为人因科学。
人因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机关系。在计算机时代,人与非智能计算系统的交互中,机器充当人机系统中辅助工具的角色。在智能时代,人与智能系统的交互本质上是与智能系统中的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基于智能技术,智能体机器可以展现出独特的自主化新特征,拥有一些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感知、学习、推理等),在一些设计未预期的场景中,可自主地完成以往自动化技术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智能系统可以从一种支持人类操作的辅助工具角色发展成为与人类合作的团队队友,扮演“辅助工具+人机合作队友”的双重新角色,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人机关系形态:“人智组队”式合作。
这种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除了给人机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带来人机关系跨时代的演变外,也为人因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挑战。纵观发展历史,借助于新兴技术,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向一直在拓展。这种拓展提升了人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扩展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和解决问题的深度,进而推动了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在发展初期,传统人因科学(如早期的工效学)注重人类体力作业、人机界面等物理特征,研究主要借助人类体力作业分析、时间任务分析等手段来实现人机功能和任务的合理分配,达到优化人机系统效率的目的。自从进入计算机时代,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基本上是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构建,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在人因科学发展各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在计算机时代,人因科学(如工程心理学、认知工效学)从信息加工机制出发,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层面,考察在人机操作环境中人类工作绩效与感知觉、注意、记忆、决策等心理活动间的关系,达到优化人机系统的设计目的。为解决人与计算机交互中的人因问题,人因科学(如人机交互、用户体验)采用了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方法,构建用户心理和情景意识模型、人机交互认知模型及人机界面概念模型,采用基于心理学方法的可用性测试等验证方法,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和体验的交互式产品。然而,人因科学研究通常注重在人类外在行为的层面上,通过客观工作绩效和主观评价方法来考察人的认知活动和工作绩效。为克服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人因科学进一步采纳了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测量技术方法形成了神经人因学,从而能够深入到人类认知加工的内部神经活动层面,探索在人机交互环境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为人因科学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实证手段。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新特征、人因科学研究理念和对象(人机关系)的跨时代演变必然带来对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新思考。
其中,人机交互模型是人因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智能技术的自主化新特征以及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采用协同认知系统理论、情景意识,提出了一个针对智能人机系统中人智组队合作的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不同于传统人机交互系统,该模型将智能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智能体)视作能够完成一定认知信息加工任务的认知体。因此,一个智能人机系统可以表征为两个认知体协同合作的一个协同认知系统。作为与人类用户合作的团队队友,智能系统通过自然有效的人机交互方式(如语音、手势、表情等)与人类用户开展双向主动式交互和协同合作。在特定的人机交互场景中,智能系统可以对用户状态(认知、生理、意图、情感等)、环境上下文等状态进行自主感知、识别、学习、推理等认知作业,做出相应的自主执行。
该框架采用Endsley的情景意识认知理论来表征人类用户和机器认知体的信息加工机制,即人类操作员感知和理解当前环境状态(包括人机界面、系统、环境、合作队友等)以及预测未来情景状态的认知加工机制。该模型还包括了情景意识与记忆、经验、知识等因素的认知交互,并且拥有数据驱动(根据感知数据来理解和预测情景)和目标驱动(根据目标以及当前的理解和预测来验证感知数据)的信息加工机制。借助于一个信息收集和后期响应的动态反馈和前馈回路机制,人类用户能够感知动态的环境情景来更新获取的信息。
(摘编自许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取向及重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因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而被纳入人因科学范畴。
B. 智能时代,人机交互本质是人与智能系统中的智能体之间交互,机器只是充当辅助工具角色。
C. 智能系统拥有一些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呈现自主化特征,可发展为与人类合作的团队队友。
D. 人因科学在新兴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研究范式取向,克服注重人类外在行为的局限性。
2. 下列关于“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基于智能技术的自主化新特征,可以对用户状态进行自主感知、识别、 学 习、推理等认知作业。
B. 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将智能系统视作能够完成一定加工认知信息任务的认知体,是人因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C. 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的智能系统,可以通过自然有效的人机交互方式,与人类用户开展单向主动式交互和协同合作。
D. 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框架包括情景意识与记忆、经验、知识等因素的认知交互和静态环境情景的感知与信息更新。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因科学运用实例的一项是( )
A. 帮助设计人机界面,以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使用设备和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用户需要哪些信息和功能,设计师可以选择最佳的颜色、字体、布局和图标。
B. 帮助改善工作站的布局,以提高工作舒适性。例如,在办公室设计中,根据员工的需求,合理安排工作台、椅子、位置,减少因肌肉疲劳和姿势不良引起的健康问题。
C. 帮助确定最佳的任务分配和团队协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通过了解员工的技能和能力,结合任务的复杂性和要求,合理分配任务,促进高效的团队合作。
D. 设计、建造和维护基础设施,以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如对道路、桥梁、建筑物、隧道、水利工程等,进行结构分析、材料选择、工程规划和施工管理。
4. 请根据材料,补充完整“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的影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智能时代……机器只是充当辅助工具角色。”错误,由原文“在计算机时代,人与非智能计算系统的交互中,机器充当人机系统中辅助工具的角色”可知,机器只是充当辅助工具角色是在计算机时代,而非智能时代。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大
李永生
瘦小枯干、弯腰驼背的满三爷站在佟东家面前时,就又把腰杆儿向上挺了一下。刚才,站在佟家漆黑的大门前,他便有意把佝偻的腰努力挺了挺,还把右手攥成拳头,轻轻敲几下后脊梁,这似乎触动了他背上什么机关,他矮小的身材便高了一些,身体也直溜了一些。这时他咳嗽一声清清嗓子,一只干枯的鸡爪似的手抓住门环,力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地啪啪